先锋评论 ||  警惕“拍照留痕”形式主义

巴蜀党建   2025年4月7日     四川

 

 

       “刚才的会议照片拍了没有”“你先帮我拍张照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拍照留痕”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甚至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走访群众、基层调研到工作笔记、会议记录,均需通过拍照上传自证“履职”,无论实际成效如何,有图即视为“完成”。

       这种“痕迹至上”的逻辑,最终损害的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群众的价值认同。一方面,高频率的拍照要求挤压了实际工作精力,导致“拍照竭尽全力,干事疲于应付”,会让基层负担加重。例如,一些地方的乡镇干部需多次自拍“大头贴”以证明入户走访,甚至因未留痕而受罚;农村户厕改造中,干部为拍摄整改前后对比照,需多次翻山越岭,甚至伪造照片应付检查。另一方面,当“镜头表演”取代真抓实干,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被逐渐消解,政府公信力会进一步受损。例如,某些地方政策宣讲会安排熟人假扮群众,领导在镜头前“热情服务”,实际沦为一场“表演”;另有干部通过换装摆拍,制造“多次履职”假象,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拍照留痕”的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一方面是考核机制机械化,上级部门以照片数量、台账厚度为考核标准,简单粗暴的将“留痕”等同于“落实”,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拍照留痕”风气,导致基层陷入“为痕而痕”的恶性循环,这种“以迹代绩”的导向,实则是管理者脱离实际、懒政思维的体现。另一方面,“拍照留痕”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惯性思维,领导干部将工作成果简化为可视化数据展示,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好看,而严重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形式主义顽固如“牛皮癣”,为基层减负非一日之功,破解“拍照留痕”困局,最核心的工作的还是持续开展形式主义整治。必须扭转错误的政绩观,创新考核机制,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价值导向,将群众的口碑与问题的解决,当成最好的工作“痕迹”。与此同时,要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解开形式主义的束缚,拧紧实干担当的状态,把干部从过多过滥的考核中解放出来,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留出时间、腾出空间,让干部“轻装上阵”。(作者: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