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财政运行情况的现状、困境与建议
巴蜀党建 2025年5月7日 四川
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举全区之力强基础、兴产业、保民生、促发展,全区财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大而不强,经济发展规模有限,自有财力来源严重不足,区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依然没有彻底改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全区财政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存在的发展短板和困难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财政运行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巴州区财政收支均保持了持续增长。2024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6921万元,比2019年增加28050万元,增长35.56%,年均增长6.27%;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55463万元,比2019年增加109813万元,增长24.64%,年均增长4.50%。在此基础上,区财政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兜牢兜实“三保”底线,聚焦解决重点问题,推动补足民生短板弱项,尽最大努力稳基层强基础,财政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同时,区财政局高度重视债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通过严格落实地方债务约束管控“十项规定”,分类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规范投融资管理,有效防范了债务风险,为区级财政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财政运行的困境
当前,财政运行主要存在“两高一低”的现象(债务风险高、“三保”等刚性支出占比高、库款保障水平低),区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财政运行中的局部风险隐患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财政收入增长面临挑战。受建筑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2024年,全区建筑业入库2.59亿元,减少6464万元,同比下降19.94%,房地产业入库1.34亿元,减少1.1亿,同比下降45.64%,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税收由2021年占比48.97%逐年降至18.51%;而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重点发展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税收贡献度小,新的税收增长极培育壮大尚需时间。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重,财政投入压力大。近年来,国家连续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台企业减税降费政策,以及推进民生政策提标扩面,财政刚性支出快速增长,远远超出区级财政财力承受范围,财政收入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财政运行形势非常严峻。三是财政政策空间有限,支持发展资金匮乏。当前,区级政府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目标下,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多难”挑战。在政策全面推进与指标硬性考核的双层压力下,区级财政部门在公共支出中承担着“生存”与“发展”的双层考验。“生存”意味着确保“三保”任务的落实;“发展”则涵盖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兼顾事业的发展则显得力不从心,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四是债务等风险隐患显现,财政风险呈加大趋势。近年来,为弥补财政资金缺口及筹集发展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膨胀,但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仅仅凭借自身能力消化历史欠账异常艰难。较为沉重的债务负担,极大影响了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管理。此外,绝大部分专项债项目收益甚微,需要财政资金偿还,进一步挤占财政空间,加剧了国库支付风险。
三、破解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财源建设,积极服务企业发展,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努力形成新质财源基础。坚持财税联动,持续挖潜增收,依法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各类税收应收尽收。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统筹盘活力度,加快国有士地熟化和出让进度,确保政府性基金应缴尽缴、足额入库。
(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保障。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科技、农业农村和政府承诺民生实事事项保障力度,确保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比在上年基础上只增不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实施积极政策,助推经济发展。紧盯国家新推出的财政扶持政策,找准政策资金导向,会同发改等部门建立常态化项目储备机制,精心筛选重点项目,严把项目入库审核,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扶持“盘子”,保障全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促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加大地方产业投入。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效能。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取消支出基数、打破固化格局,按照“三保”支出、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支出、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确定的支出顺序安排预算。强化财金融通支持,用好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转贷引导、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引入金融融资“活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科学盘活国有资源资产。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严肃查处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全面推进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对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价、结算价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会计管理质量。
(五)推进绩效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持续开展中省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项目资金重点绩效评价,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机制,坚决压减低效、无效投资,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加强财政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切实提高财会监督质效。扎实推进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减税降费、基层“三保”、民生资金等重点领域常态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强化问题整改、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使财经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六)落实化债措施,严防债务风险。严格落实地方债务约束管控“十项规定”以及“一个口子举债”、债务限额管理、债务规模可控要求,执行债务管理“四个一律”,多渠道筹措化债资金,稳妥化解债务存量。加强国有企业平台债务管控,规范融资管理,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科学管理机制,严防债务“爆雷”事件的发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作者:陈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