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莫让“能者多劳”沦为“能者过劳”
巴蜀党建 2025年5月13日 四川
在基层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单位的干部忙闲不均,一些怀有特长的“能人”在各项活动中疲于奔命,其他人也不乏抱着“能者多劳”的心态,心安理得当看客。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深思。
庄子曾说,“巧者劳而知者忧”。一般来讲,“能者”由于能办事、会干事,工作效率高,用着顺手,使着放心,领导同事有工作自然第一时间想到“能者”,多劳是必然的。但当“能者理所应当多劳、庸者逍遥无可厚非”的工作分配方式成为主流,透支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治理根基。
越是能干的干部,越被事务性工作缠绕,反而失去成长空间形成“忙者愈忙,能者失能”的怪圈。长期疲劳运转效率下降。长期超负荷运转的干部,工作失误率是常态工作者的3.2倍,而且有可能因为做多错多而承担更多责任。相比之下,庸者少劳并不少得,而且做少错少、不做不错,这是对“能者”干部的不公、对“庸者”干部的纵容,基层干部看不到职业价值,热情终将燃尽为冷漠,理想主义者沦为“躺平者”。其次,“多劳未必多得”。当好用的能者走了,单位或将面临无人可用,所以在晋升提拔时,优先考虑的不是能力出众者。那些年轻干部起初干劲十足,业务能力精湛,却在一次次的加班熬夜中,渐渐失去了上升的机会,严重影响人才的使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再次,污染了政治生态。当“会干不如会演,实干不如站队”成为潜规则,衍生出“表演式加班”“台账式创新”等乱象。领导干部过度依赖个别“能干”干部,导致基层集体责任感弱化,团队协作名存实亡,这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基层政府工作成果的质量与产出。
多劳沦为过劳,干部提前躺平,缘何?一是责任观念淡薄。一方面,能者干部通常责任心较强,具备高度的自我驱动力,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和责任。然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也导致他们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难以拒绝,致使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相反,责任感较弱的干部常以“不会、不懂”为借口推卸工作,不愿意主动承担和解决问题。二是亚健康组织文化使然。在基层工作实践中,部分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的“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持长期默许乃至持放纵态度,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庸者“搭便车”、能者消极怠工的不良风气,更进一步使“能者多劳”恶化成为“能者过劳”。三是奖惩制度不健全。在部分地区,现行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地激励优秀干部或约束不作为的个体,“庸者逍遥”被视为一种避免责任和风险的理性选择。
破解“能者泯然众人,庸者无所事事”的难题,还需构建“能者有位”的政治新生态。一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青班重要讲话中指出:“担当作为是年轻干部的政治基因”。担当作为既是在面对大问题、大风险时,迎难而上,更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推诿、不回避,兢兢业业干业务,真心诚意干实事。这种担当意识不仅能够减少“能者多劳”现象中因不平等的任务分配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庸者逍遥”中的懒政行为。二是净化文化生态,拒绝“假性忙碌”。根治“能者多劳”异化现象,更需要倡导“科学作为”文化,用工作效率取代无效时长,让“准时下班不羞愧,高效完成更光荣”成为新共识。三是充分发挥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作用。在干部管理和评价中,应采取全面、历史、辩证的方法,个性化地设置考核指标,构建更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使每位干部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合理地评价和充分发挥。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作者: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