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动态化追踪”干部政治素质

巴蜀党建   2025年5月13日     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正所谓“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各级组织部门要坚决扛稳政治责任,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首要标尺,着力破除传统考察模式固有局限,积极探索构建“全周期跟踪、多维度印证”的动态化追踪机制,切实提升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科学性、精准度和实效性。

       当前,各地在开展干部考察时仍存在手段单一、结果滞后、信息片面等问题,将政治素质考察异化为普通业务评估。有的对政治素养这类内在指标的考察只停留在“无违纪记录”“无原则问题”等底线判断上,导致评价表述模板化、考核结论同质化;有的缺乏深度研判,考察过程机械化操作,采用简单测评代替“政治体检”,谈话调研浅尝辄止,用程序合规掩盖实质研判,致使考核结果呈现“表面有痕、内里无质”的虚化现象。

       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干部日常行为数据库,可实现对干部政治表现的全程记录和动态分析。比如,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时采集干部在重大决策、信访接待、基层调研中的履职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对干部的决策效率、群众满意度、廉政风险点进行量化评估。依托“干部履职云平台”,对干部参加理论学习、在基层一线历练、推进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自动生成“政治画像”,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既能避免人为干扰,也能精准识别干部的隐形问题,又能为组织部门提供客观依据。

       动态化追踪考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为此,需构建“考察—反馈—整改—提升”的全周期管理链条,将考察结果与干部培训、岗位调整紧密结合,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扎实的干部,定向安排到党校接受专题培训;对群众评价较低的干部,实行“一对一”帮扶整改;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纳入晋升梯队。建立健全问题和风险预警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介入,推行“干部政治健康档案”,对廉政风险较高、群众投诉集中的干部启动约谈程序,通过“咬耳扯袖”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错误,形成“奖优罚劣、防微杜渐”的闭环管理,避免考察结果“束之高阁”,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作者:廖世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