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莫做“井中皮球”式干部
巴蜀党建 2025年5月14日 四川
所谓“井中皮球”,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掉到井中的皮球。从井口往下看,皮球是到井里面去了,但从井底往上看,它却是漂浮在水面上。
这就恰如我们有些干部下基层一样,表面看,政策落下去了,工作做了,但实际上只是做表面文章,并未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因此收效甚微。
现实生活中,“井中皮球”式干部一谈及下基层,便说:“我下去了”。似乎“下去了”就心安理得了,其实,这些同志人虽然下去了,但是心却浮在表面,将下基层当成日后提拔晋升的“敲门砖”,不努力提升个人能力,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心只想着出政绩,难以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更谈不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了。“井中皮球”式干部暴露出思想根基的虚浮、折射出能力素养的匮乏。这类干部,善于做表面文章,在领导看来是下去了,但从群众来看,仍旧浮在面上。
“井中皮球”式干部的产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从个人层面看,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理想信念缺失,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众需求之上;还有一些干部,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群众诉求时“腹中空空”,对群众真实需求“视而不见”,工作决策流于表面。客观来看,长期受“重表态轻落实”风气影响,部分干部习惯“表演式下沉”,将基层调研视为“打卡任务”,而非解决问题的契机;考核体系重形式轻实效,监督缺位,一定程度也助长了“井中皮球”式干部滋生。
“井中皮球”式干部的存在会引发一些列“蝴蝶效应”。由于干部脱离群众、漠视需求,“政策空转”现象频发,惠民措施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群众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加剧群众“办事难”的焦虑感,矛盾积压与问题拖延形成“发展堵点”,最终导致“政府说话无人信、承诺无人应”的信任危机。
唯有摒弃浮夸作风、扎根群众需求,才能真正破除“井中困局”。摆正心态,明确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坚决摒弃“飞扬浮躁”思想,认真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基层当成是强基壮骨、提升能力的“练兵场”,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创新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价值导向,将群众的口碑与问题的解决,当成最好的工作成绩,鼓励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工作,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当然,还要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拧紧干部思想“总开关”,帮助“井中皮球”式干部及时纠偏、回到正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党员干部当摒弃“井中皮球”的漂浮姿态,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作者: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