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基层干部的威信 是干出来也是“减”出来的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3日      四川

 

 

       基层干部威信从哪来、怎么树?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河南考察行程中获得了生动而深刻的解答。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轴承集团智能工厂里与职工们围拢交流,当他在听取河南省委汇报时明确要求“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已然呈现:干部的威信不是凭空而来,它植根于为百姓解忧的实干土壤,成长于减负松绑的制度环境,最终绽放于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之花。

       形式主义是侵蚀干部威信的“慢性毒药”。曾几何时,基层干部困在文山会海之中,疲于应付各种报表、检查、迎送,真正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所剩无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的:“不要把写了多少万字的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绩讲空话、搞作秀,毫无用处。” 这种“表面功夫”不仅消耗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让群众产生“干部不务实”的观感,无形中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当干部被无谓的事务捆住手脚,分身乏术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威信自然如沙上筑塔,难以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有体会,他回忆自己基层工作时遭遇的困境:“县里加上乡里的会太多了、要求上报的材料和县里下发的文件太多了、迎来送往太耗费精力了!”这种切肤之痛,转化为他推动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因此,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是重塑干部威信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工程。减负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是破除阻碍干部作为的枷锁,让其回归主责主业。近年来,从党中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到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减负立规,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一系列举措层层递进,目标明确:精兵简政,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河南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能好事、栽花的事揽着做,难事、得罪人的事推给基层做”,这既是警醒,更是方法论——减负的关键在于厘清权责边界,上级部门要勇于担当,不能把“千斤重担”一股脑压向基层。只有当基层干部从繁冗事务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真正沉下身子,走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巷社区,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威信的核心源泉,在于基层干部能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民心。减负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干部有精力去干事、干成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要求干部“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其深意正在于此。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问题的“最先感知点”。干部的威信,就体现在他们面对群众诉求时,是推诿塞责还是迎难而上?是搞“花架子”还是真抓实干?当基层干部能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精准调解邻里纠纷、高效办理民生事项、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他们的能力和担当就会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追问社区干部负担情况后强调:“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表面大于实效。这个事情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这再次点明,威信源于实效。干部只有把减负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高效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文旅融合)、高效能治理(如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的具体实践中展现作为,其形象才能立得住、叫得响。当群众感受到干部是真心实意为自己办事,是解决问题的“主心骨”而非“传声筒”,信任和威信便水到渠成。

       制度保障与组织支持,是基层干部敢于担当、树立威信的坚实后盾。“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这不仅是鼓励,更是制度性要求。减负松绑让干部“能干事”,而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则让干部“敢干事”。总书记在河南提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这意味着要将更多的人财物和治理权限向基层倾斜,确保基层“接得住、干得好”。同时,“减负不减责任、不减担当”,需要上级部门在压实责任的同时,更要为基层撑腰鼓劲。当基层干部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因敢闯敢试而出现无意过失时,组织应及时甄别、合理容错,保护其积极性。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这种支持,体现在对基层干部工作的信任和放权上,体现在对他们实际困难的关注和解决上,也体现在对他们工作成绩的公正评价和激励上。当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与托付,他们在面对复杂局面和棘手难题时,才更有底气坚持原则、勇于任事,其威信也因这份担当而愈加彰显。

       归根结底,基层干部的威信,是干出来的,也是“减”出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是释放其活力的关键一招;而引导和激励他们将释放出的活力,精准投放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的刀刃上,干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则是威信生长的根本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的河南之行,以“减负”与“赋能”的双重强调,为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唯有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健全减负长效机制,让基层干部彻底摆脱无谓事务的束缚,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初心和舞台,他们的腰杆才能挺得更直,干事的手脚才能放得更开,解决难题的智慧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当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都能心无旁骛地扎根一线,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党的执政根基必将更加坚如磐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也必将更加澎湃不息。(巴中市巴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