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向 “绿” 而行,共筑生态文明坚实根基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5日 四川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为全社会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一事之力可成,它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引领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必须向 “绿” 而行,从思想根源到实际行动,全方位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
筑牢敬畏自然的思想根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保障。过去,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森林锐减、河流污染、土地沙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党员干部要深刻汲取教训,从思想深处树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充分认识到,每一片山林、每一条溪流、每一块湿地,都有着自身的生态价值和运行规律,不容随意践踏和破坏。在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各类项目时,务必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权衡利弊,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 “短视思维”,杜绝为了政绩而牺牲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指明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光明大道。当下,诸多地区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成果斐然。一些沿海地区凭借优美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生态渔业、滨海旅游等绿色产业,既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党员干部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挖掘生态优势,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注重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中的应用,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工作的效能,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生态红利的同时,更加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
凝聚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也都是受益者。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身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社区讲座、学校课程等多种渠道,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建立健全群众监督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只有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汇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伟力,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漫漫,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为行动指南,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勇挑绿色发展的重担,在厚植绿色根基、推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笃定前行,为共筑生态文明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巴中市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龚双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