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三管齐下”破解基层“难言之隐”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5日 四川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进程中,仍存在“表里不一”“治标难治本”的现象,不少基层干部陷入“说真话怕惹麻烦,不说又愧对群众”的两难困境。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基层的“难言之隐”,激发其建言献策的活力,要从作风引领、机制保障、监督震慑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标本兼治。唯有如此,才能疏通心声传递的“堰塞湖”,让基层智慧成为优化治理、服务民生的源头活水。
以务实作风引领,破除干部思想顾虑。领导干部的言行是基层干部是否敢讲真话的关键风向标。只有上级真正崇尚实干、力戒虚功,基层干部才能放下包袱、坦诚直言。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务实作风带动基层风气好转。调研时要轻车简从、直奔主题,将“会议室”搬到现场,多看实情、多问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营造“言者有功”的氛围,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报实情。同时,要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将基层干部提出的有效建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以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的核心标尺,树立重实干、重实效的鲜明导向。当基层干部看到说真话、干实事有奔头、不吃亏,自然就会愿说真话、愿办实事。
以健全机制保障,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和民意上达的“第一感知者”。若因渠道不畅或顾虑重重而失声,宝贵的治理智慧将无法汇聚。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容错纠错与澄清保护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为敢讲真话、敢提意见者撑腰鼓劲。另一方面,要破除信息壁垒,建立扁平化、直达式的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设立专门的线上直报窗口、领导信箱等,确保基层的声音能够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地直达决策中枢,避免信息在层层传递中失真、衰减或被“选择性过滤”,让制度成为基层干部畅所欲言的坚实后盾。
以强力监督执纪,根治形式主义顽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负担沉重、干部不敢直言的重要根源,必须下大力气持续整治。一方面,纪检监察要紧盯“口号响、行动飘”、“重包装、轻实效”等突出问题,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亮“黄牌”、发提醒,对造成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另一方面,要畅通便捷高效的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鼓励群众大胆举报身边的形式主义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形式主义问题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通过强有力监督执纪问责,释放“动真格、敢碰硬”信号,形成持续震慑,倒逼干部摒弃虚功、务求实效,实现作风真转变、工作真落实。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干部敢于直言的责任担当和组织善于倾听、有效回应的治理智慧。唯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倡导实干之风,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言路畅通,监督执纪铁腕整治形式积弊,三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有效破解基层干部的“难言之隐”,让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和宝贵智慧充分涌流,真正汇聚成推动治理现代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作者:叶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