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让讲真话、讲实话蔚然成风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5日 四川
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持续推进,但不少基层干部仍深陷“讲真话怕惹麻烦,不讲又愧对群众”的两难困境。于是便滋生“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这种选择性表达看似稳妥,实则掩盖了基层的真实问题,堵塞了群众的迫切呼声。
“讲真话恐招麻烦”,是基层干部对“祸从口出”的深层担忧。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一刀切”或过度追责的现象,将反映问题、指出困难本身视为“问题”,基层干部担心讲真话、报实情,会被视为“能力不足”“推卸责任”或“制造麻烦”;个别基层干部反映,对于超出权责范围或需要上级支持才能解决的问题,有时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被要求“属地责任”“自行消化”,导致问题被“甩锅”回基层,责任越压越实;还有“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政绩观偏差,促使基层干部倾向于“捂盖子”“粉饰太平”,以求“安全过关”。古代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世箴言,如今基层干部“不敢言”的困境,正是基层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层干部的真话,绝非可有可无的寻常声音。它是上级了解实情、做出科学决策的“第一手情报”,是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地基”。若真话被噤声,政令便如盲人策马,极易偏离现实轨道。久而久之,形式主义便寻隙滋生蔓延,基层减负的美好初衷也终将沦为纸上谈兵。因此,让讲真话、讲实话蔚然成风,绝非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乎作风改良、国家治理现代化根基的严肃课题,决定着政策能否在基层土壤中真正扎根、焕发生命力。
要想让真话实话畅通无阻,领导干部的言行是“第一信号灯”。关键在“真听”与“愿听”。领导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坐一条板凳”,营造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要展现“闻过则喜”的胸襟,对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哪怕“刺耳”,也要耐心倾听、坦然接纳。
制度保障不可或缺。除了常规汇报,应探索建立常态化的“问题直报”机制,设置安全便捷的匿名反馈平台,规避中间环节的过滤与干扰,让干部能无后顾之忧地发声。同时,要建立健全清晰、可操作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为了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而反映真实情况、提出不同思路的行为,只要程序合规、动机纯正,就应予以包容,切实为讲真话撑起制度“保护伞”。
讲真话的最终价值在于推动问题解决。一方面,对于需要上级协调或顶层设计解决的难题,基层干部要勇于担当,积极推动。另一方面,对于基层反映的问题,上级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判、明确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要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定期反馈进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只有当基层干部真切感受到讲真话能推动改变、解决问题,形成“反映—解决—受益”的良性循环,讲真话的意愿才会持久旺盛,蔚然成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身处一线,他们的真话实话,是洞察实情、校准航向最宝贵的资源。唯有真正俯身倾听、畅通渠道、消解言责之忧,并将每一条真知灼见切实转化为解题良方,方能守护这宝贵的资源不被湮没。当基层干部敢于直言、乐于建言成为常态,当真话畅行无阻、实干蔚然成风,治理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发展的航船方能行稳致远。(作者: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