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扎根实际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5日 四川
“不要一哄而上,‘金娃娃’还没抱上就先把吃饭的家伙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叮嘱,道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 唯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才能让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稳健运转。新质生产力从来不是脱离土壤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地方禀赋的创造性实际,需要以辩证思维破题,用科学方法落地。
破除“新旧对立”,找准创新突破口。传统产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其中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因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创新,正是激活这些因子的关键密钥。山西的煤炭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 “黑色黄金” 的绿色蝶变,浙江的传统制造业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生,这些实践证明:新与旧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通过 “以新化旧” 实现有机衔接。盲目抛弃传统产业追逐新业态,无异于丢掉根基建空中楼阁。这就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的培育支持,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载体;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发展的赋能精度,让新技术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推动更多企业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避免“模式复制”,疏通发展“中梗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天差地别,若以 “一刀切” 思维推进发展,必然陷入 “大呼隆” 的困境。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 “亦喜亦忧” 的判断直指问题核心:喜的是新兴产业势头正劲,忧的是一哄而上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湖南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东北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山西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些差异化布局印证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真理 —— 共性规律需要通过个性实践来落地。此次在山西,总书记也指出,“多元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地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明确“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好”,同时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将特色产业培育成效、资源利用效率等纳入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避免“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盲目跟风,让每个地区都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跑出自己的“特色加速度”。
聚焦“全局协同”,夯实发展硬支撑。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拼图,而是相互咬合的齿轮。山西的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可为长三角的制造业提供稳定绿电支撑,长三角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反哺山西煤矿的智能化升级;粤港澳的跨境创新生态可吸纳东北的装备制造人才,东北的冰雪经济技术又能丰富粤港澳的文旅产业形态 —— 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联动,正是全局协同的生动注脚。正如 “各省要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 的启示,唯有既锚定自身“长板”,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又主动嵌入国家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才能形成 “各展所长、相得益彰” 的生动局面。这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让人才跟着项目走、技术跟着需求走、资本跟着效益走,最终让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在协同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作者:唐嘉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