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执生态之笔 绘时代新卷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6日     四川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航标。从珠江之畔的生态治理到钱塘江边的绿色实践,从擘画“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到书写“全域美丽”的基层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中华大地每一寸山川草木。瑞安市以“八美八化”工程为笔,以“点绿成金”实践为墨,在东海之滨绘就的生态文明画卷,正是这一思想在基层沃土扎根生长的鲜活注脚。

       理论创新指引方向 开辟永续发展新境界

       《文选》中收录的79篇重要文献,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在海南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赋予绿色发展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央财经会议上阐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创系统治理新范式。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论述,如同北斗七星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瑞安的实践印证着理论的生命力。从飞云江流域综合治理到东新产城融合示范带建设,从“无废城市”创建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这座千年古城将理论精髓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文选》所强调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瑞安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双向奔赴,让传统轻工之城焕发绿色新机,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系统观念统筹全局 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论断,在《文选》中如金线贯穿始终。从治水与治山的辩证统一,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处处彰显着系统思维的光辉。这种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智慧,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开花结果,在瑞安“全域美丽”攻坚战中落地生根。

       当地创新构建的“生态云脑”监测平台,将23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189个水质监测站联网成片,实现对大气、水体、土壤的立体化监管。这种“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治理模式,正是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技术创新。当飞云江畔的滩涂湿地成为候鸟天堂,当陶山镇的生态茶园变身网红打卡地,系统治理的种子已结出生态惠民之果。

       制度法治筑牢根基 完善长效保障新机制

       《文选》特别强调“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重要性。从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建立到生态文明目标考核体系的完善,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到环保信用评价的推行,制度创新的齿轮不断咬合转动。瑞安在全省首创的“生态绿币”制度,让垃圾分类可积分、能兑换,正是将刚性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生动实践。

       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地推行的“河长+警长+检察长”三长联动机制,让189条河道实现监管全覆盖;建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使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成为新常态。这些探索与《文选》中“可持续制度安排”的要求高度契合,构建起“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让生态红线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

       全球视野彰显担当 谱写文明对话新篇章

       《文选》收录的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展现了大国领袖的天下情怀。从巴黎气候大会的庄严承诺到“双碳”目标的郑重宣示,中国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贡献者。瑞安企业研发的可降解材料远销26国,环保装备制造走向“一带一路”,这些微观叙事共同构成了中国生态智慧的对外传播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党员干部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为行动指南,永葆“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推动绿色转型中锻造本领,在守护蓝天碧水中践行初心。让我们执生态之笔,蘸初心之墨,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人民政府 肖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