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读懂 “12061 元” 背后的田野答卷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6日     四川

 

 

       城里白领对着电脑算 KPI 的时候,四川乡下的老乡们也在田埂上拨着算盘 ——12061 元,这是他们上半年揣进兜里的收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沾着泥巴的数字,跑得比城里人的收入还快,城乡差距不知不觉缩到了 2.11。别小看这串数,它不光是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证明,更像是一声信号:咱们的城乡格局,正在悄悄变样。而这一切的底气,首先来自粮仓里的实在货。

       农民增收,说到底得有拿得出手的收成。今年夏天,四川收了 476.2 万吨粮食,比去年多了 2.4%;猪牛羊这些肉禽,也出了 313.7 万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米袋子”“肉案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老乡们在田里精耕细作,播种面积多了 0.6%,单产也提高了 1.8%;3080.4 万头生猪出栏,稳稳当当供着市场。这背后,还有农技干部在田埂上防灾害、教技术的身影。有了这份 “稳”,农民心里才踏实 —— 就像盖房子得先打牢地基,没有实打实的收成,说再多增收都是空谈。但光靠种庄稼、喂牲口,想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是不够。

       要让钱包真正鼓起来,还得在 “卖” 字上做文章。去年四川农民收入突破 1.2 万元,靠的就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现在县里的特色产业起来了,不少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地里种的东西深加工一下,价钱能翻好几番;农闲时开个民宿、搞搞直播卖特产,钱路越来越宽。东西部协作也帮着找了不少活儿,有手艺的老乡能挣更多。这么一来,农民不光会种地,还学会了做买卖、搞产业,收入来源多了,心里也更有底。

       不管是种好地还是搞产业,都离不了实在的帮扶。政策上,该给农民的实惠一分不少;市场上,帮着找销路,不用再愁 “种得出卖不掉”;打工的,有地方学技术;遇到天灾,还有保险兜底。这些事能不能办好,关键看干部是不是真懂农村、真为农民着想。现在基层干部常往田里跑,把服务送到地头,老乡们有啥难题,当场就能商量着解决。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让增收的路子越走越顺。

       12061 元,不只是个数字,它藏着巴蜀大地的丰收劲儿。从粮仓满到产业兴,再到服务实,每一步都透着乡村振兴的扎实脚印。现在的四川农村,老乡们的腰杆更直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往后,这片土地肯定还能写出更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新鲜事儿。毕竟,每一滴洒在田里的汗水,都该被好好记住,也值得结出更甜的果实。(作者:陈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