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当戒“拿来主义”文风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6日     四川

 

 

       近日,广西桂林平乐县一份长达七年的森林防火规划被曝出抄袭问题,其水文描述与四百公里外湖南安化县几乎一致,甚至包含了对方独有的乡镇名称。当地回应称,内容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并承诺“及时修正”。然而,一份承载重要安全职责的规划竟沦为复制品,此种“拿来主义”文风,值得深刻反思。

       公文写作中的“拿来主义”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个别地区曾通报公文照搬照抄问题,部分单位也出现过文件内容与本地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类似现象反复出现,足见作风痼疾之顽固,绝非简单疏忽所能解释。文件“复制粘贴”的背后,折射的是责任意识与严谨精神的缺失。

       平乐县将责任指向“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说法不够充分。政府公文承载着公共责任,其权威性源于内容的真实与准确。即便部分内容委托外部机构,政府作为最终发布主体,对信息的真实性及与本地实际的契合度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当规划文本可以随意“复制粘贴”,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便悄然流失,其中的责任逻辑,难以用“第三方”一言蔽之。

       这份规划事关未来七年森林防火部署,分量之重不言而喻。然而如此重要的文件,竟出现本地人一眼可辨的明显错误,暴露的已非技术疏漏,而是作风漂浮的问题。文件起草与审核环节若流于形式,仅靠“加强审核把关”的承诺恐难根治积弊。

       当防火规划都沦为“拿来”之作,民众如何相信其中描绘的防灾措施?公文“拿来主义”不仅制造“纸上安全”的幻象,更在无形中侵蚀政府施政的公信力。文风不实背后,正是作风不实的表现。每一份草率应付的公文,都可能在公众心中留下负面印记。

       实际上,公文起草过程中,学习借鉴本无可厚非。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他地成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为务实之举。然而借鉴之道在于“取精用宏”,绝非拿来主义、全盘照搬。要祛除“拿来主义”的文风,需在制度和作风上双向发力。责任必须落实到人,流程须细化到每个环节。建立严格的公文内容溯源与实质性审查机制,让审核真正成为“把关”。同时将公文质量纳入科学考量,对失职失察行为依规处理。只有让“复制粘贴”者、“把关不严”者承担责任,方能重塑公文的应有分量。

       文件上的“复制粘贴”可以一键删除,但公信力的修复却需久久为功。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告别“拿来主义”的虚浮文风,让每一份公文都经得起实践与人民的检验,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才能在民众心中打下坚实的根基。(作者: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