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永葆民族气节 弘扬斗争精神 汇聚团结伟力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6日     四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历经八十载岁月洗礼,愈发彰显出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支用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坦克的队伍,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团结伟力,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我们要以历史自觉开掘这座精神富矿,熔铸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为奋进新征程注入生生不息的澎湃动能。

       永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抗战精神告诉我们,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当北平大学教授问一名战士为何而战时,回答“为不让子孙做亡国奴”的朴素话语,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爱国将领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绝笔,科学家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抉择,都诠释了这种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践行爱国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像守护国土那样守护政治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特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历史的歪曲,通过建设好抗战纪念馆、整理口述史料等工作,筑牢全民的历史记忆防线。更要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像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倾囊相助那样,在科技创新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像根据地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那样,在乡村振兴一线带领群众致富。只有当爱国情怀融入岗位、见诸行动,才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弘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东北抗联将士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中坚持战斗14年,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投降,这些壮举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品格。杨靖宇将军面对劝降时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弘扬斗争精神,重在锤炼政治定力。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反腐败斗争等战场上,既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魄,更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关键要在实践磨砺中增强斗争本领,像抗战时期我们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样,主动到应急处突、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经风雨、见世面,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中练就真功夫。唯有在严峻斗争中淬火成钢,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汇聚“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团结伟力。抗战胜利的最深刻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族抗战,到爱国侨领陈嘉庚动员海外力量支援祖国,团结奋斗始终是我们战胜强敌的法宝。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治伤员,“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感人故事,诠释了军民团结的伟力。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汇聚团结伟力,根基在于密切党群关系。要像抗战时期我们党通过减租减息政策凝聚民心那样,完善“民呼我为”工作机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要拓展团结半径,善于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通过政治引领、事业凝聚,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只有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炬。新征程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各自岗位上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者:余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