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党员扎根田地间 高原农业强起来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5日      四川

 

 

       “群众的需求在哪,党员的身影就到哪。”这是云南省景东县锦屏镇景范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责任党员杨中林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全县设施农业标杆项目的“领头雁”,他与罗成昆、张雄等8名责任党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在175亩的示范基地里践行党员承诺。

       面对农户“育苗难、产量低”的困境,景范村的党员们带领群众引进智能温室大棚60座,带头攻关穴盘育苗、嫁接技术,使育苗成活率从70%跃升至95%;划分“党建+业务”责任区,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节水30%、节肥25%,让“科技田”变成“致富田”。

       在基地党员的带动下,“订单农业+技术托管”机制落地生根。党员们对接商超、电商平台签订供货协议,年供应优质蔬菜1.2万吨,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种植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万元。如今,这里不仅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更成为“党员先锋岗”服务群众的“示范窗口”,农户们说:“跟着党员干,种地不犯难,钱包鼓起来!”

       如今,在景东县的田野间,“景农先锋”党建品牌推动下,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扎根田间地头,在蔬菜大棚里传技术、养殖基地中解难题、加工车间内谋发展,书写高原农业发展的生动答卷。

 

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

 

 

攻坚队伍破难题,产业链上党旗红

 

       “把实验室建在田间,让论文写在大地。”这是位于景东县锦屏镇的智选渔洲渔业示范基地党员团队的生动实践。面对鲟鱼鱼苗培育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李文华、卢绍东等责任党员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联合科研院所搭建“党建+科技”平台,攻克鱼苗培育难题,使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

       县渔业发展中心党员扎根养殖一线,指导建成“循环水处理+微生物调控”生态系统,让9亩现代化养殖池年产值超1000万元。不止于养殖,党员们还打开“农业+文旅”融合新路径,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渔业科普研学”项目,打造“党员示范窗口”,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餐饮、民宿,让“景东高原鲟鱼”名片越擦越亮。养殖户周大姐笑着说:“党员不仅教技术,还帮我们卖鱼,养鱼能赚钱,游客来了更热闹!”

       在丕春牧业菌草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另一场攻坚正酣。针对肉牛养殖饲草短缺问题,李文华、黄柏纯、余仕亮等党员组建“党员攻关小组”,建成3000亩高产菌草基地。他们优化机械化收割技术,使生产效率提高30%;开发青贮饲料、菌草基料等5类产品,年供应优质饲草3万吨,保障全县肉牛养殖需求。党员余仕亮带头开展“技术结对”,培训农户120户,带动新增种植户50户,让“景东菌草”跻身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无量山蛙居庄园示范基地

 

 

示范农田连万家,联农带农暖人心

 

       “一块示范田,带动一片区。”在文井镇水稻种业基地,杨中林、杨志菊等责任党员用行动践行承诺。作为省级水稻种业基地县建设核心区,这里推行“党员项目领办制”,党员们化身“技术指导员”“订单协调员”,在5500亩制种核心区推广“统一技术标准、分片订单生产”模式。党员张雄扎根田间,手把手教农户机械化操作,培育职业化制种农户200户,年产优质稻种1800吨,带动1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点带面、串星成链,党建引领、先锋在前的模式正在全县推广开来。

       在龙街乡丫口村中药材种植区,“45451”联农带农机制的背后是党员的默默付出。党员们牵头组建“技术服务队”,在2000亩滇重楼种植基地推广“核桃林套种”模式,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通过“企业45%、农户45%、合作社10%”的分红机制,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党员帮我们选品种、教技术,还不愁卖,这日子有奔头!”种植户道出了心声。

       蔬菜产业的“163”机制更是党员带动群众的生动注脚。在锦屏镇磨腊村,党员们推动村集体、企业、农户按10%、60%、30%比例入股,发展香椿种植。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对接市场,使香椿产业带动村民务工收入超26.6万元,辐射全县13个乡镇5300余亩,创造近2000万元收入,“产业强、集体富、农户乐”的图景在这里鲜活呈现。

 

品牌闪亮产业兴,先锋引领谱新篇

 

       从“景东晚芒”的果香四溢到“佳品云蓝”的鲜甜可口,从“景东无量鲜生”的蔬菜飘香到“景东菌草”的绿意盎然,“景农先锋”品牌的光芒照亮了高原农业的每一寸土地。在“党员先锋岗”“示范窗口”的带动下,全县建成5个“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培育党员领办新型经营主体106家,党员技术服务队覆盖13个乡镇,年培训农户超2万人次。(杨显宏 李劲松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