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从庞众望身上汲取党员干部的奋进力量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9日 四川
近日,《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的故事如同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他出身贫寒,家庭面临诸多困境,父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自己还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然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远大的抱负,一路披荆斩棘,从困境中崛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在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立志科研报国。他的事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逆境中绽放的无限可能,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学习的榜样力量。
当学庞众望笑对苦难、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庞众望在日记里的这句话,是他面对生活磨难的真实写照。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照顾患病的父母、承担家务、捡废品补贴家用,这些本不该是一个孩子承受的重担,却被他坚强地扛了起来。但他从未抱怨命运的不公,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正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却能在困境中保持豁达,留下诸多佳作。庞众望亦是如此,他把家庭的困境当作磨砺自己的基石。反观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如政策推行受阻、群众不理解等,便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甚至产生退缩心理。党员干部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应如庞众望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把困难当作成长的阶梯,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当学庞众望自立自强、勇挑重担的奋斗精神。庞众望从小学到高中,奖状贴满了墙壁,见证着他的努力与拼搏。在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成功考入清华大学。进入大学后,他拒绝了许多爱心人士的资助,选择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的补助完成学业。这种自立自强的品质令人钦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自立自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难题,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瓶颈、基层治理中的复杂矛盾等。此时,党员干部要学习庞众望的自立自强精神,主动担当作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去攻克难关,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当学庞众望心怀感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庞众望始终牢记母亲的期望“为国家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这份感恩之情转化为他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强大动力。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春蕾支教计划”,为山区留守儿童传授知识;在科研领域,他选择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研究方向,立志为祖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当获得300万科研奖金,他如数捐出,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需要的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正是庞众望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党员干部要以庞众望为榜样,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在实际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庞众望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写了一个励志传奇,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庞众望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添砖加瓦,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作者: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