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8日      四川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与核心支撑。在乡村发展新征程中,人才既是技术、理念的携带者,更是产业升级推动者、治理效能提升者、文化传承守护者。唯有突出人才振兴地位,才能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注入持久活力。

       一、人才振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技术与创新。农业领域,技术人才推广智慧、生态农业技术,破解种植养殖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现代化农业转型;乡村特色产业方面,电商人才搭建线上渠道,助力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走出乡村,打通 “农产品上行” 关键环节;乡村文旅产业中,规划与设计人才挖掘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实现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转化。缺乏人才支撑,乡村产业难破传统束缚,更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振兴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筑牢“坚实根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 “最后一公里”,效能关乎乡村和谐与群众幸福。具备现代治理理念的人才,能为乡村治理带来新思路。懂法律的人才可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普法宣传,引导村民依法解决矛盾,提升法治水平;熟悉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推动 “数字乡村” 建设,搭建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村务公开、便民服务、治安防控高效化,让治理更精准贴心。

 

       三、人才振兴为乡村文化繁荣注入“鲜活灵魂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发展需专业人才助力。文化创意人才将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让乡村文化 “活” 起来、“火” 起来;非遗传承人才通过培训班、展演活动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创作反映乡村风貌与农民生活的作品,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精准化育才为乡村全面需求搭建 “支撑桥梁”

       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乡村发展多元化呼唤多元化人才。当前乡村不仅需农业技术、治理人才,还需电商物流、文旅策划、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领域专业人才,形成“一才多能、多才共治” 格局,满足产业、文化、民生等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本土人才培养是长远之计。本土人才熟悉乡村风土人情与资源禀赋,情感认同深厚,是乡村振兴 “原生力量”。通过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平台、政策扶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爱乡村的本土人才,能让人才 “扎下根”,提供持续稳定支撑。

 
       五、综合施策为人才振兴筑牢 “发展基石”

       推进人才振兴需多管齐下。首先,加强政策集成,打造“引育留用” 政策闭环。出台人才引进补贴、创业扶持资金、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降低就业创业门槛;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急需人才,确保 “引得进、育得出”。其次,优化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住房、医疗、教育条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供 “一站式” 服务,确保 “留得住、用得好”。最后,强化主体培育,激发乡村 “造血” 能力。支持乡村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吸纳培养本土人才;发挥乡贤作用,引导其返乡创业、捐资助学、参与治理,形成全社会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氛围。

结语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旺,则乡村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唯有坚持人才振兴战略地位,以更开放政策、更优质服务、更有力措施汇聚人才,才能让乡村焕发新生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