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财源建设调研报告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9日 四川
一、引言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巴中市巴州区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近年来全区财源建设情况,进一步理清财源建设工作思路,巴州区财政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区财源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财源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巴中市巴州区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近年来聚焦全市“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按照“一区多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细分赛道、优化结构,通过产业升级、政策创新、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起“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资源资产盘活”的财源体系。2024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0.69亿元,同比增长15.38%,增速位列全省县区前列。
(一)产业升级驱动税收结构优化
1. 工业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新培育“个转企”176家,“名特优新”25家,新注册各类市场经营主体8620户,总量达4.8万户,新增“四上”企业59家,居全市第一。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曾口化工园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并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与产业链招商,将尽快形成能源化工、先进材料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巴州区光辉小微企业孵化园已入驻正大科技、泰鑫磊玻璃、芯美达电子等企业22家。全年新签约钠电池正负极材料、新能源车辆制造等亿元项目16个、同比增长433.3%。新开工智能终端制造、印制电路板生产等项目14个,竣工投产鑫亚商星、瀚宇京科技等项目7个,新增产值5亿元。培育雄茂能源、泰鑫磊、天仁钢化玻璃“专精特新”企业3家。老廖家被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此基础上,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9.6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可比价),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49.2%。
2. 服务业成为新增长极。围绕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发展定位,建成投运巴中现代物流园、巴中盘兴汽车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物流园区,蜀道巴中物流园建成投产,义巴物流专线运营良好,盘兴物流园至巴州工业园“快递物流专线”顺利开通,构建“浙产西进、川产东出”的东西双循环格局。积极创建工旅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国、省品牌,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酒店、莲山湖主题乐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巴山夜语智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一期)、百里花廊·云上青山农旅融合示范园、天舟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竣工投运。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全面投运,唤醒巴中人的“好记忆”,成为巴中城的“太古里”,伊索寓言主题乐园竣工投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地标、打卡地。深入挖掘“晏阳初”“莲花山”等文旅资源,擦亮“四龛护城”文旅品牌,打造城市文旅新场景。市场化举办首届“巴河杯”桨板赛、天马山避暑旅游季等赛事活动,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增长31%,相关企业税收贡献超1.2亿元。
(二)政策创新激活财源潜力
1. 财源建设专项行动。印发《巴中市巴州区财源建设行动方案》和《任务清单》,聚焦财源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常规税源管理,落实“房十二条”“金十条”等政策,深挖建筑劳务行业潜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劳务经济”,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强化土地指标交易,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24年全区税收收入实现43100万元,同比增长7.3%;非税收入实现63821万元,同比增长21.6%。持续深化运用“七个打通”机制(库存商品房与征拆还房、存量土地与民企合作等)去库存、做增量,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资产确权办证114宗53.5万㎡,公开拍卖国有资产18宗4596㎡,实现处置收益3122万元。
2. 金融支持体系完善。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动产融资贷款风险补偿和工业发展等基金5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1.2亿元,引导市场主体用好财政金融政策,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金融活力,全年协调金融机构新增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及园区贷款13.5亿元,中小微企业、各涉农主体信贷16.8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37.51亿元,惠及民营小微企业1万余户。
3.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致力打造“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创新推行“有事说一声”“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全面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压缩审批流程79个,减免申请材料151个,取消、免征、降标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92项,清理涉企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33项,行政事业经营服务性降费0.65亿元。常态开展“巴商茶间荟”,严格执行“企业宁静日”“联合检查日”制度,积极兑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11.7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610万元。
(三)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效能
1. 资产资源盘活。创新推动“七个打通”,率先在全市实施购房券安置,发放购房券617张、面值2.56亿元,还房到户面积6.9万平方米。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低迷态势,盘活处置“两类用地”1487亩,全年销售商品房5379套49.41万平方米。办理国企资产产权114宗53.5万平方米,盘活54宗3.2万平方米。组建强村强镇公司56家,有效利用闲置资产60万平方米,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564万元,在三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再增长50%。
加快出让土地备案审批,2024年出让土地面积同比增长20%,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29.73亿元。通过旱改水指标验收、增减挂钩指标营销,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入1.2亿元。
2.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围绕城市经营与更新、能源科技、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文旅康养五大重点板块,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布局结构,组建科发能源、城发运营、众邦建设、秦川文旅、启程实业5家集团企业,形成5+2+N发展新格局。2024年,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同比增长15%,资产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三、财源建设的挑战与潜力
(一)矛盾挑战
1.产业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一是传统产业大幅下滑。建筑、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显著。2024年,全区建筑业入库2.59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19.94%,房地产入库1.34亿元,同比下降45.64%,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税收由2021年占比48.97%逐年下降至18.51%。二是新兴产业贡献不足。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尚处于成长期,且企业规模偏小,税收贡献度不大,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新的税收增长极培育壮大尚需时间。
2.税收本级分成比例低。自2022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市区留存本地地方税收按5:5分成,而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本级税收未进行分成。2024年,巴州区入库全口径税收21.28亿元,占全市的40.23%,是平昌县3倍,但区本级分成收入4.3亿元,仅为平昌县1.14倍,据了解,其他市(州)市与区地方留存部分普遍为4:6.
3.非税收入来源途径较少。由于市区事权、财权划分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人防费、广告费、停车泊位费等收费权限均在市级,全区非税收入来源较少。
(二)潜在优势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全区第三产业纳税人24571户,占全市三产纳税人户数30.09%;纳税17.74亿元,占全市三产纳税总额48.27%,服务业税收贡献显著。工业领域税收潜力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单位纳税人占比13.15%,为税收提供了稳定支撑。
2.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2025年全区税务登记正常状态纳税人30295户,占全市管户的32.67%。单位纳税人13817户,占比45.6%,工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支撑作用初步形成,随着市场主体的持续培育壮大,税收潜力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区域财政收入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3.工业成链初具规模。巴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升规入库高显科技、鑫亚商显、思广益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5家,2024年产值234亿元;正在培育升规艾瑞科电子1家,在建晟芯科技、恒捷智能科技、芯美达电子、煜锦科技、佰优科技等电子信息项目8个,2025年新增投资预计达15亿元以上,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在谈江苏数字鹰科技、车载显示屏整装、成都磁悬浮电机等电子信息项目5个,计划投资10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LED显示屏、液晶显示屏产业链。预计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亿元,新增税收1500万元。
4.商贸服务业集聚成势。蜀道巴中物流园建成投产,盘兴物流园至巴州工业园“快递物流专线”顺利开通,以省属国企蜀道集团为引领,力争蜀道巴中物流园升国家3A级,2家物流企业升2A级。全季、希尔顿花园、欢朋等品牌酒店先后投入巴州区运营,“省级绿色商场”王府井购物中心年收入4亿多元,正在加快“总部经济”建设。伊索寓言主题乐园竣工投用,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全面投运,签约入驻企业37家。预计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以上。
5.资产资源盘活潜力巨大。2023年,我区创新开展了“三项清理”行动,对全区国有资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摸排,梳理盘点闲置或低效利用资产资源93宗约22.3万平方米,初步估值67亿元,资产处置收益3323万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剩余资产产权办理和分类处置盘活,预计估值超4亿元。
四、财源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一)持续政策引领,夯实财源建设基础。认真落实市、区财源建设要求,推动建立财政、税务、金融、国资、债券、特许经营权贯通融动的机制、政策、服务体系,加快财政倾斜资金兑现,落实好企业扶持政策,增强财源建设动能。加大项目前期经费保障力度,锚定“圈链”产业加大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培育本级税收新增长极。完善财政奖励激励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劳务经济”,积极探索“总部企业+巴州基地”合作模式,吸引在外巴商在区内设立“总部企业”或子公司,拓宽税源增长路径。培优育精强镇强村公司,加大公司优质资产注入力度,提升强镇强村公司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数字化转型,助力重点产业发展。统筹各领域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基金,围绕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融圈建链”,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全省“15+N”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全市“5+2+3”重点产业招引,着力提升产业覆盖面和集聚度,加快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聚势突破、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智能穿戴生产、圣科新能源电动车、鑫洋现代中药及生物提取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华屹纳电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高性能电摩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竣工投产智能终端制造、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等6个项目,新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智能制造企业。继续实施企业“六上”计划,用好市级工业发展引导基金,扩大分险基金、园保贷规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数字化升级。用好用活“转企升规十五条措施”等政策,全力支持本地企业智改数转,高质量服务招引落地企业投产达效、提高产能产值,壮大存量税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三)强化非税征缴,探索管理拓展机制。继续做好非税挖潜工作,持续加大国有资产资源清理摸排力度,加快推进无产权资产确权办证工作,通过出租、出售、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处置力度;落实水资源特许经营权出让,全力推动砂石采储、建筑垃圾消纳等特许经管权挂牌出让或注入国有企业;持续用好用活“七个打通”路径,清查“两费一金”抵偿资产、罚没物资、政府特许经营权、闲置土地(如望王山、南龛山)和房屋等国有资产资源状况,通过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和资源,增加现金流,缓释政务债务,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继续做好区属公司挖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向行政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拓展,推动全区各类资产高效配置和盘活利用。积极探索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拓宽非税缴费新渠道,促进非税收入应缴尽缴。
(四)提升服务保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聚焦政策整合,深入实施财税惠企政策迭代行动,出台《巴州区惠企资金“直达快享”暂行办法》,设立惠企政策“资金池”,实行清单管理,优化申兑流程,做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快申快享”。聚焦企业减压,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推广政府性融资担保“批次贷”模式,扩大“批次贷”政策覆盖面,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聚焦服务改革,创新打造财务凭证“电子票仓”,全量归集企业常用电子凭证,统一标准规范,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全流程支撑。聚焦公平竞争,创新推行政府采购“一标一考核”、“一函一单”、采购文件编审分离、废标项目分析报告机制,推动采购各方依法规范履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消除门槛。聚焦监督增效,扎实开展涉企政策清理行动,全面清理违规减损企业权利、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构建财政政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五、结论与展望
巴中市巴州区财源建设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通过产业升级、政策创新、资源整合,近5年实现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27%。未来需进一步破解产业结构单一、资产盘活不够等矛盾,建议以“产业+数据+金融”三位一体为核心,完善“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财源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力争到2027年末,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6.6亿元,其中税收占比提升至50%以上,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作者:陈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