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2日 四川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林下经济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重要力量。我国拥有广袤的林地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挖掘林下空间的经济潜力,成 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林下经济作为一种依托林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复合经济业态,涵盖了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多个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林下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全国林下经济总值得到显著突破,规模化经营和利用面积持续增长,从事林下经济生产的人数每年递增,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林下种植方面,普文镇深耕“一地生多金”立体种植发展方向,坚持以党建为引擎,探索发展“林下+N”的复合经营模式,将葱茏林海打造成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林下养殖同样成果丰硕。吉林省作为长白山林蛙主产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林蛙产业创新发展,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了大量农户增收。森林景观利用方面,浙江省丽水市通过为森林、水流、空气赋予 “价格标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探索“林药共生” 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林下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强调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合理的林下种植和养殖模式,如林药共生、林禽养殖等,可以促进林地的生态平衡,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发展林下经济也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砍伐,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林下经济丰富了乡村产业业态,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种植模式。它将林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林下养殖领域,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林产品深加工,实现了“种、养、加、销” 一体化发展,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增强了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推动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法策略
加大对林下经济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品种选育方面,培育适合林下生长、品质优良、产量高的种植和养殖品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发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和产品。同时,加强对林下经济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此外,加强林下经济机械化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种苗补贴、设备购置补助、技术培训等方面。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林下经济项目贷款门槛。完善林地流转制度,规范林地流转程序,保障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明确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同质化竞争。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走势等,为农民和经营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范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林下经济是绿色可持续模式,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能促农民增收、推生态修复、优产业结构。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开拓市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让丛林成 “绿色银行”,助乡村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之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应继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挖掘林下经济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