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基层纪检干部既做“啄木鸟”又当“护林员”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7日      四川

 

 

       一块普通水表,市场价不过百元,却在甘肃省定西市部分水利工作站“变身”为近三百元的“天价表”。这起被人民网、共产党员网披露的典型案例,暴露出基层民生领域“微腐败”的顽固性,更折射出基层监督执纪的紧迫性。当群众利益被“水表差价”这样的细小裂缝侵蚀时,基层纪委监委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将监督执纪的利剑直指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

       精准亮剑:从个案整治到系统施治。定西市纪委监委在查处水表收费乱象时,没有止步于退还多收费用,而是深挖背后利益链。调查发现,某水利工作站与供应商暗中勾结,通过虚增采购成本、截留专项补贴等手段,将民生工程变成“提款机”。这种“解剖麻雀”式的调查方式,正是基层监督执纪的典范。基层监督还要善用“数据铁笼”。吉林省纪委监委建立的“接诉即办”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某乡镇水费异常波动,顺藤摸瓜查实村干部私接水管偷水问题。这种“技术赋能+传统监督”的模式,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定西市可借鉴此经验,建立民生资金动态监管系统,对水费、电费等高频事项设置预警阈值,实现从“人工筛查”到“智能预警”的跨越。

       靶向发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基层“微腐败”往往披着“为群众好”的外衣。某水利站长辩解“加价是为了补贴管网维护”,这种“歪理”暴露出监督盲区。定西市纪委监委创新开展“廉洁家访”活动,通过走访干部家庭发现,某站长长期将单位公车用于私人接送孩子,这种“八小时外”的监督突破,让“两面人”现出原形。主动出击,还当建立“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的闭环机制。陕西省某县推行的“民生监督二维码”,让群众扫码即可举报问题,系统自动生成工单并限时办结。定西市可结合"三资"管理平台,将水表采购、安装、收费等环节全部上网公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标本兼治:从运动式整治到常态化防控。整治“水表乱象”不能“一阵风”。定西市纪委监委推动水利部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供应商实行终身禁入,这种制度性约束比临时处罚更有威慑力。要学习定西市水务局党组的做法,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相结合,通过"每周一问答、每月一案例、每季一测试"等方式,提升纪检干部发现问题的能力。基层监督还要善用“案例活教材”。某县纪委监委将查处的“天价水表”案改编成情景剧,在乡镇巡演时,台下村干部纷纷低头——剧中“站长”的台词竟与自己日常用语如出一辙。这种"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比单纯说教更令人警醒。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基层纪委监委肩负着守护民心的重要使命。从定西水表收费乱象的整治中,我们看到了基层监督执纪的智慧与担当。当每一块水表都能准确计量民生温度,当每一分民生资金都能直达群众口袋,我们才能真正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这需要基层纪检干部既做“啄木鸟”及时除虫,又当“护林员”培育清风,用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