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莫让基层减负“变形走样”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7日 四川
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立下“铁规矩”、划出“硬杠杠”,到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现象明显减少,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层减负的本意是为基层松绑,降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于基层的影响,让基层干部干实事,不能让基层减负成为口号,更不能让基层减负像一阵风一刮而过。想要确保“基层减负”工作得到长期坚持,应该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坚持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不松劲,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基层减负“长效化”,坚决“防反弹”。
然而,部分地区基层减负工作却走了形、变了样。会议、文件减了,但是电话却多了;牌子去了、群聊散了,但是各种权限、系统下放基层,要干的事一样不少;还有一些地方,将“减负”本身也作为需要完成和证明的工作,导致旧的负担未减去,新的负担却实打实地来了,与减负初衷相去甚远。
追根溯源,基层减负工作之所以“变形走样”。一方面,是部分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将基层减负工作当作一场“政治秀”,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好看,而严重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当前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过度依赖会议数、文件数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基层减负成效,缺乏对基层工作实际情况的全面、深入考量。与此同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对考核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严肃的惩处,使得减负“跑偏”得不到及时纠正。
为基层减负要落在实处,还需纵深发力。要坚持以上率下,树立正确政绩观、事业观,以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将基层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还要在为基层减负要健全长效机制,防止过后反弹,对形式主义要坚决摒弃,对会议时长、考核方式等要有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严格控制会议时间、考核事项及频率,坚持优化工作结构,确保基层不折腾,减负不反弹。同时,完善激励基层干部工作机制,对于那些不干事、干不成事甚至“混日子”的基层干部,探索竞争上岗机制,树立危机意识。主动为敢担责能干事的基层干部公开正名、撑腰打气,让基层干部“有奔头”。(作者: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