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在非洲田埂上书写播撒“新种子”的湘女答卷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7日 四川
当“全国三八红旗手李洪梅工作室”的牌匾在肯尼亚内罗毕落地,这块承载着湖南巾帼力量的标识,不仅刷新了湖南海外女性赋能平台的纪录,更成为中非合作“湘字号”实践的生动注脚。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非洲结出“金种子”,到李洪梅的工作室播撒女性发展的“新种子”,湖南用数十年深耕,让中非合作在田埂间、厂房里生长出最动人的模样。
湖南与非洲的缘分,始终扎根在“民生为本”的土壤里。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曾让无数非洲家庭告别饥饿,成为刻在非洲大陆的“湖南记忆”。如今“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的推进,正是这份情谊的延续与升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非洲女性承担着80%的食品生产,却因技术匮乏、地位受限导致产量比男性低20%—30%。湖南发起的项目精准对接这一痛点,以“木薯产量倍增”“母亲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把中国减贫经验转化为非洲女性的“谋生本领”,这种“按需施策”的务实,正是湘非合作的鲜明特质。
李洪梅的实践,让“湖南担当”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在埃塞俄比亚的手机膜工厂里,200余名当地员工把这里称作“希望之地”:厂长助理Tolessa从日赚10元的零工变成月入2000元的技术骨干,24岁的Quten靠工作摆脱催婚束缚,19岁的Meser主动争取培训机会改写人生。这些故事印证着湖南企业的合作逻辑——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授人以渔”的赋能。如今工作室的成立,更要把这种模式延伸到农业领域: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良种,到明意湖科技的农机技术,再到李洪梅团队的实战经验,将形成“科技+培训+就业”的完整闭环,让非洲女性既握得住锄头,也端得稳饭碗。
这块海外工作室的牌匾,更是湖南“联”字智慧的集中体现。项目采用“政府搭台、科技支撑、企业参与”的模式,湖南省妇联牵头对接马达加斯加等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负责落地执行,这种多方协同的机制,让合作既有政策保障,又具市场活力。正如杨兰英主席所阐释的,既要播撒“端稳饭碗”的种子,更要播撒“女性发展”的种子。这种兼顾经济效益与人文关怀的合作,恰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实践。
从杂交水稻到巾帼工作室,湖南对非合作的脉络清晰可见:始终以民生为锚点,以女性为支点,以实干为落点。当非洲女性在“新农场”里学会科学种植,在工作室中掌握谋生技能,她们收获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尊严的提升与命运的改写。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正是巾帼工作室在非洲田埂上书写的播撒“新种子”优秀的湘女答卷。我们深信,这样的“新种子”终将在非洲大陆结出更多共赢的果实,让“湘字号”合作成为中非友好的闪亮名片。(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