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靶向整治违规借调顽疾 守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7日      四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干部借调行为作出明确规范,直指长期困扰基层的人才流失痛点,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夯实治理基础的坚定决心。此项规定针对性强、举措务实,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干部借调制度本是优化资源配置、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通过有序交流,既能拓宽基层干部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也可助力上级机关完成阶段性重点任务。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借调机制异化,将其作为常规用工手段,致使基层单位骨干力量流失严重,“人岗分离”“名实不符”等现象频发。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等名义进行借调,不仅造成基层工作被动,更使被借调干部陷入职业发展困境,损害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与培养锻炼干部的初衷背道而驰。

       《若干规定》精准施策,直击问题要害。“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的明确规定,为基层单位守住人才红线提供了制度依据;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借调,彰显了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态度;对借调时限作出具体规定,则体现了对干部成长规律和基层工作实际的尊重。这些措施既守住底线,又疏堵结合,有助于推动借调工作回归本源,使其真正成为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而非基层负担的源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需多措并举确保规定落地见效,一要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举报核查机制,对顶风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效震慑;二要推进编制资源下沉,优化基层人员配置,从根本上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三要完善干部培养机制,探索规范化的双向交流任职制度,让干部交流更加科学、高效;四要提升上级机关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对基层人员的依赖。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落实党的政策、服务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整治违规借调现象,不仅是减轻基层负担的具体举措,更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唯有筑牢基层人才根基,保障干部安心安业,才能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使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