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莫让借调乱象乱了基层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7日      四川

 

 

       曾几何时,上级频繁借人、有借无还等现象在基层层出不穷,基层对于借调苦不堪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及时出台,无疑为干部借调立下了硬规矩。

       借调作为一种干部交流的方式,长期独立于正式的干部交流形式外。虽非正式,但在基层,干部借调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存在着大量的现实需求。对上级部门而言,工作宏观庞杂,借调下属单位人员,既可充实队伍力量,提高一些专项工作的推进效率,也能提高本单位工作质量。对基层干部而言,借调能让自己长见识、提能力、拓机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借调的规矩一直没有明文规定,导致乱象频生,乱了基层秩序。部分上级单位以“工作需要,临时抽调”为由,逐步演变为长期借调基层业务骨干,致使基层出现“空壳”现象,森林防灭火时无人巡山值守,乡村振兴项目无人跟进,矛盾纠纷调解人手不够,基层事多人少,日常运转压力大。更有甚者,把“借”当成“调”的途径,彻底脱离基层原岗位,基层单位敢怒不敢言,年年招人却无人可用,业务骨干被上级部门“掐尖”,只能让新手“顶岗”,最终影响的是办事效率,耽误的是基层发展,损害的是政府形象。借调乱象还乱了干部的心。被借调干部两头兼顾,脱离了原单位、融不进借调单位,工作量增大的同时,还容易错失职级晋升等机会,被借调干部两边不讨好,职业期望值下降,工作积极性一降再降。这种“上级轻松奔跑、基层负重前行”的失衡状态,早已背离“推进工作、培养干部、为民服务”的借调初衷。

       深究借调“乱象”禁而未绝背后的原因,有人员编制结构不合理之处。部分借调单位工作任务多、压力大,人手不足长期需要借人,其自身单位结构就存在不平衡,未能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其次是借调规矩还不够明晰。不同于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法定公职人员人事交流制度,对于借调程序、借调人员比例上限、借调时限等没有明确要求。再次是借调单位的权威。上级部门只要开口借人,下级单位碍于工作和情面不敢不从,下级则往更下级借调,从而导致“层层借调”“过度借调”“任性借调”“违规借调”,不仅滋生了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的懒政怠政之风,还可能扰乱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让基层免受“借调”之困,让借调回归干部交流方式的有益补充,并非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要不断严格借调程序、规范借调干部管理、关心关爱借调干部,让借调借调机制回归本意,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一方面,贯彻落实好为基层减负各项要求,加强监督力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严控向市及以上单位借调干部”,为借调划出红线。各地区、部门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明确借调原由、期限、事前报备,到期必须“清退”,强化纪律监督,防止以各种名义变相借调干部,有效遏制借调乱象。另一方面要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体系,要仔细摸排一些单位的人、岗、编不一致的乱象,综合考量单位机构编制设置和人岗设备的合理性,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推动机构编制管理从“静态规划”向“动态适配”转型。(作者: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