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秋分时节稻菽香,丰收节到话丰年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8日 四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秋分时节的晨露凝于稻穗,当大兴安岭的麦浪翻滚出金色诗行,2025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这个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节日,不仅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礼赞,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交响中,亿万农民正以汗水浇灌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丰收图景。
丰收佳节:从农耕记忆到时代符号。秋分立节,暗合农时。自2018年设立以来,丰收节始终与二十四节气同频共振。当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梯田泛起金浪,当黑龙江省呼玛县的联合收割机划出整齐的麦茬,这个节日早已超越简单的庆祝仪式,成为激活农耕文化基因的钥匙。正如《诗经》所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先民对时序的敬畏与顺应,在智能灌溉系统与无人机植保的轰鸣中焕发新生,更是“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丰收节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试验场——当北斗导航播种机在东北黑土地划出完美直线,当AI病虫害预警系统守护着江南稻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完成跨越时空的握手。
田间地头:从政策春雨到乡村交响。秋收画卷的铺展,离不开政策春雨的浸润。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230亿元,较上年增长12%;1.3万名农技人员深入河南秋粮主产区,落实“一喷多促”增产措施。这些政策红利如同及时雨,让湖北省恩施州牛洞坪村的梯田亩产突破1200斤,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在浙江长兴,太湖大闸蟹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直达北上广餐桌;在甘肃陇南,山地水稻机收率突破96%,彻底告别“肩挑背扛”的历史。市场拓展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让“丰产”真正转化为“丰收”。正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增速持续领跑城镇居民,奏响了一曲曲乡村振兴的交响。
文化自觉:从田间地头到精神家园。丰收节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城乡共情的精神纽带。当城市消费者通过直播抢购额济纳蜜瓜,当孩子们在丰收节研学活动中体验脱粒碾米,农耕文化正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这种文化自觉,在贵州龙里的“梯田抓鱼节”中尤为鲜明——游客与村民共舞丰收舞,传统农事升华为文化仪式,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有了更鲜活的诠释。在山西泽州,红肉苹果“透心红”成为市场新宠;在山东东营,大闸蟹养殖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投喂。这些新农人的创新实践,既延续着“深耕细耙,旱涝不怕”的农耕哲学,又书写着“数字赋能,智慧兴农”的时代新篇。丰收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华丽转身。
秋分时节稻菽香,丰收节到话丰年。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丰收节的意义早已超越粮食产量的数字本身。当丰收节的金色阳光洒向广袤田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穗,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从“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到“智能农机唱主角”的变革,从“靠天吃饭”的忐忑到“藏粮于技”的从容,中国农业的丰收密码,始终镌刻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文化基因中。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每一粒种子的萌发,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壮丽史诗;每一声收割机的轰鸣,都在奏响农业强国的时代强音。(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