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8日 四川
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党员干部个人成长,更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抓住权力观、政绩观这个关键,严肃纠治“形象工程”、数据造假等问题。
政绩,简言而言是施政的成绩,是党员干部实际工作的成就。政绩观是否端正,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什么样的政绩观,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选择和作为。是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还是用光鲜的“面子”掩盖问题和矛盾,需要所有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入把握检验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标准,真正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好政绩”这个时代之问。
“政绩为谁而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上,党员干部的政绩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业绩,是帮助、引导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根本利益的实践过程。这也决定了党员干部做工作必须保持为民情怀,提高政治站位,找准“角色定位”,当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政绩观。
“树什么样的政绩”。什么样的发展是好的,或许不确定性永远存在,但务必需要用正确的政绩观想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这是必然的答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办事、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这就需要正确看待“潜绩”与“显绩”,摒弃短视思维,着眼长远、久久为功,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用群众“脸色”检验政绩“成色”。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即:以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为目标。
“靠什么树政绩”。干事创业,是注重当下的显绩,还是面向长远的潜绩,反映出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造福一方”,还是“造势一时”,需要党员干部必须把地区和部门工作有机融入党和国家大局,做好打基础与利长远的结合文章,既把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好,也要把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做实,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即: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热盼,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发展信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作者:鱼予 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