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以史为鉴铸和平丰碑 面向未来启复兴新程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8日      四川

 

 

       80载光阴流转,卢沟桥的弹痕已化作历史教科书上的印记,南京城的伤痛化作民族记忆里的警钟。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回荡在神州大地,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面向着未来的宣言书。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纪念活动筹办工作代表时强调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恰似三把钥匙,为我们解锁了这场纪念活动的时代密码。

       以血肉之躯筑就民族脊梁。当93岁的抗战老兵颤抖着抚摸纪念馆里的三八大盖,当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的雪地上重现当年战斗场景,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在太行山间回荡,历史以最鲜活的方式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这场纪念活动用3000余件文物、1200小时口述史、48场学术研讨会,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立体记忆宫殿。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9160块墓碑静静诉说着中国远征军的壮烈;在山西武乡八路军纪念馆,10万件文物见证着敌后战场的智慧与坚韧。这些数字背后,是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民族觉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以命运与共诠释人类担当。当来自4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在纪念大会上起立默哀,当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在致辞中三次使用“感谢中国”的表述,这场纪念活动早已超越民族叙事的范畴。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从组建中国远征军到向盟国提供战略物资,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活动期间发布的《全球抗战记忆图谱》显示,中国抗战遗址与欧洲战场遗迹形成时空呼应,南京大屠杀档案与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共同构成人类良知的坐标。这种跨越国界的纪念,正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当年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北进,今天的人类更需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

       以和平发展书写时代答卷。在纪念活动现场,00后大学生志愿者用流利的外语向国际友人讲述飞虎队故事;在数字展厅里,AR技术让平型关大捷的场景重现眼前;在“和平之约”主题论坛上,青年代表们共同签署《新时代和平宣言》。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勾勒出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止戈为武”传统的现代诠释。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从亚投行到碳达峰承诺,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既要有捍卫和平的实力,更要有维护和平的胸怀。

       以史为鉴铸和平丰碑,面向未来启复兴新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这场纪念活动犹如一座灯塔,既照亮来时的路,更指引前行的方向。当和平的钟声与复兴的鼓点同频共振,当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交相辉映,一个更加开放、自信、担当的中国,必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书写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这,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先烈最深的缅怀,对未来最美的承诺。(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