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状元折戟“主动投案”,现实撕碎“人生赢家”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8日      四川

 

 

       当1998年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任羽中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叩开北大校门时,或许没人会想到,这个被贴上“寒门逆袭”“学术精英”标签的“别人家孩子”,会在二十七年后以“主动投案”的姿态登上反腐通报。从燕园骄子到阶下囚徒,从政策研究室主任到分管人事、宣传的副校长,这位“80后”高官的陨落轨迹,恰似一记重锤,敲碎了“人生赢家”的完美剧本,也撕开了高校反腐斗争的残酷真相。

       状元光环下的“权力陷阱”。任羽中的履历堪称“开挂人生”:北大本科期间连续四年斩获明德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后留校任职,37岁跻身校领导序列,44岁成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校长之一。他主导的“国际政治与国际金融”跨学科项目培养出58名保研率100%的精英,主编的《影响人生的书单》成为北大文化名片,甚至在书法研修班开班仪式上侃侃而谈校史传承。这些光环,让他在公众视野中始终保持着“青年才俊”的人设。然而,权力如同双刃剑。当任羽中先后执掌人事部、党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等核心部门时,他手中的权力早已突破学术范畴——从教师职称评定到招生录取,从科研经费分配到校园基建招标,每一个环节都暗藏利益输送的空间。中央纪委通报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定性,或许正指向这些权力集中领域的腐败黑洞。

       反腐高压下的“生存抉择”。任羽中选择“主动投案”,而非负隅顽抗,折射出反腐败斗争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虎拍蝇”到“猎狐追逃”,从“八项规定”改变政坛生态到“四种形态”精准执纪,反腐利剑始终高悬。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600余人,形成“不敢腐”的强大震慑。在此背景下,任羽中的投案绝非偶然。当巡视组的脚步临近,当大数据监督系统锁定了异常资金流动,当昔日同僚的落马案例触目惊心,这位曾经的“人生赢家”必然意识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侥幸心理都无异于自掘坟墓。他的选择,既是对法律威严的敬畏,也是对“悬崖勒马”的最后一搏——尽管为时已晚,却仍比那些负隅顽抗者多了一分“求生”的清醒。

       人生道路上的“价值重构”任羽中的堕落,暴露出某些精英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价值扭曲:将“成功”简化为职位晋升的速度,将“贡献”异化为权力寻租的筹码,将“人生价值”等同于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状元逻辑”驱动下,他们忘记了学术初心,背弃了师者本分,最终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反观真正的价值标杆: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40年,将2000余名女孩送出大山;北师大教授黄会林年逾九旬仍坚持授课,用一生践行“教育报国”的誓言。他们的故事证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对初心的坚守;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在于光环多少,而在于能否守住底线。正如任羽中在北大校史讲坛上曾引用的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而非制造权谋。”如今听来,竟成了最辛辣的讽刺。

       从状元及第到主动投案,任羽中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黑色幽默剧,用最荒诞的方式诠释了“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的道理。他的故事终将淡出公众视野,但他留下的警示却值得每个人深思:在反腐利剑高悬的今天,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人,终将付出惨痛代价;而真正的人生价值,永远建立在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底线的敬畏之上。(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