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多“解决”、少“解释” 方显公仆本色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15日 四川
在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多“解决”、少“解释”的工作理念,不仅是工作作风的深刻转变,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在群众期盼日益多元的今天,这一理念不仅是工作作风的深刻变革,更是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生动实践。
立题·解题:多“解决”彰显实干担当
“解决”是直面问题的利刃。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干部当如浙江“民呼我为”平台实践,将12345热线、基层网格等渠道的诉求转化为精准行动。2023年该平台解决民生关键小事逾300万件,诠释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担当。
“解决”是初心使命的试金石。 从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干部扎根一线解决发展难题,到疫情防控时无数党员冲锋在前解决生命之忧,历史证明,唯有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筑牢执政根基,赢得民心所向。
破题·立行:少“解释”摒弃推诿虚风
“解释”泛滥易成责任虚化的遮羞布。 当群众反映“办事难”,若干部仅以“流程规定”“历史遗留”等托词搪塞,无异于在党群间砌起无形高墙。某些地方“踢皮球”现象频发,根源在于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能力。
“少解释”非拒绝沟通,而是力戒空谈。 其精髓在于压缩推诿空间,将精力集中于行动。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要求问题一线发现即启动解决程序,大幅减少解释环节,使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解题密码:构建“解决优先”的善治闭环
“问题导向”需化为机制保障。 建立从精准识别到高效处置的闭环链条至关重要。深圳推行“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热点问题,部门协同响应限时办结,2022年群众诉求解决率达98.5%,展现机制创新的力量。
“效果思维”应贯穿全程。 以群众满意度为最终标尺,需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四川某县引入第三方评估与群众打分机制,将“问题解决率”“群众好评度”作为干部考核硬指标,倒逼工作重心由“解释原因”转向“解决成效”。
“赋能基层”为关键支撑。 雄安新区在回迁安置中赋予社区党组织资源调配权、协调指挥权,使干部能第一时间解决水电接入、证照办理等具体问题,避免矛盾在层层“解释”中升级。
升华之道:以“解决力”书写新时代答卷
多“解决”、少“解释”,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备的治理智慧。解释是语言的流动,解决是行动的沉淀;前者或许能暂时平息疑问,后者才能真正赢得信任。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制度呼应。
新征程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政策力度化为民生温度,用“解决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唯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将纸面承诺化为现实图景,方能在时代大考中交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初心的优异答卷,让党群同心之桥愈发坚固,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的民心动能。(巴中市巴州区商务局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