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将人民 “置顶” 以实绩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26日      四川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根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建设锚定方向,明确了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发展路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将人民 “置顶”,以思想自觉、感情共鸣、行动担当,把民生蓝图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思想 “扎根” 人民立场,锚定民生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找准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的出台,正是对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彰显了党对民生诉求的精准把握。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主动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摒弃 “重形式轻实效” 的思维误区。要以《意见》为遵循,将公平作为民生政策的灵魂,把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让普惠服务覆盖更广群体,使民生保障真正触手可及,从思想根源上筑牢 “人民至上” 的价值根基。

       感情 “贴近” 群众冷暖,感知民生诉求。感情上的距离,往往比空间距离更能阻隔民心。民生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没有真挚的感情投入,就难以体察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沉到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于家长里短中倾听真实诉求。要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既要把握共性需求,更要关注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期盼。唯有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群众的 “心头事” 当作 “头等事”,才能精准捕捉民生痛点、堵点,为后续施策找准靶心。

       行动 “聚焦” 实绩实效,兑现民生承诺。民生工作贵在落实,检验成效的标尺永远是群众的获得感。《意见》明确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从扩大社保覆盖面到推进优质资源下沉,从完善便民设施到优化服务供给,都需要党员干部以实干担当去兑现。要建立 “需求清单” 与 “行动清单” 的转化机制,将政策要求细化为具体任务,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把资金、资源真正投向民生领域 “投资于人”。要力戒形式主义,以 “钉钉子” 精神抓好落实,在社保接续、公共服务供给、困难帮扶等环节精益求精,让群众从 “社保不断档”“服务在家门”“权益有保障” 的具体变化中,感受到民生温度与政策力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好的答卷。将人民 “置顶” 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融入思想、感情与行动的具体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意见》为行动指南,用思想自觉校准方向,用真挚感情凝聚民心,用务实行动书写答卷,让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民生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以实实在在的民生实绩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巴中市巴州区商务局 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