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以条例为纲 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精神力量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8日      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部条例的制定出台如同航船之罗盘,既传承着党的百年优良传统,更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时代活力,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

       百年传承:筑牢党的生命线与传家宝

       从嘉兴南湖红船的星火燎原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线"。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思想淬炼凝聚革命力量,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思想桎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心铸魂,无不印证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生命力。条例将这些宝贵经验系统化、制度化,既明确了"坚持党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又细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了制度依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唯有以条例为盾,才能在多元思潮中筑牢思想堤坝,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守正创新:激活新时代思想引擎

       条例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条例创造性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既要求巩固课堂教学、理论宣讲等主阵地,又鼓励运用短视频、元宇宙等新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8090"青年宣讲团用青春话语解读党的政策,抖音"学习强国"平台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这些创新实践正在被条例系统吸纳。当95后思政教师用弹幕互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乡村大喇叭与5G直播同频传播党的声音,思想政治工作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融入社会肌理,展现出"守正"而不僵化、"创新"而不失本的时代品格。

       固本培元: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条例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置于首位,彰显了理论武装的战略意义。从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理念的深入人心,到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引领,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始终是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条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武装体系:对党员干部强调"加强党性锻炼",要求领导干部"既做实干家又做宣传家";对青年群体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对社会各界注重"分类指导",针对新社会阶层、新就业群体创新工作方法。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思想引导,正在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系统推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条例的实施需要全党全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在浙江"枫桥经验"发源地,基层党组织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矛盾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思政工作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种"大思政"理念打破了部门壁垒,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宣传部门的"独角戏"变为全社会的"大合唱"。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条例与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形成政策合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的制定实施恰逢其时。当8900多万党员以条例为镜锤炼党性,当14亿人民以科学理论为旗团结奋斗,我们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以条例为指引,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锐气、干事创业的底气、民族复兴的志气,共同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巴中市巴州区商务局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