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让干部从“传声筒”走向“落实人”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8日 四川
少数地方把“转发即落实、上报即尽责”当作常态,文件照搬、诉求上推,政策悬而不落、问题兜圈子,既伤群众感情,也损政府公信。其症结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抬头,干部角色错位。组织人事工作要把讲政治体现在抓落实上,引导干部从“会传达”转向“能落实”,把政策转化为“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把责任压到岗、把要求落到人、把效果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
抓落实,先抓方法。各地可建立“三张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对每条政策逐项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完成标准与办结时限,并向社会公开。完善“解读三件套”,一份简明办理指南、一张流程图、一册常见问题答疑,让基层看得懂、办得成。压实一线工作法,干部固定联系点,实行“每周下沉、现场会办、能办即办”,对复杂事项开展联合会商、限时办结、结果公开。健全“问题台账—销号管理”,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能追溯;对跨部门事项,建立专班统筹,急事急办、难事联办,防止“只转不办、只批不抓”。
抓落实,重在导向。优化考核评价,坚决减少以材料、会议、报表论英雄的“虚指标”,突出“闭环质量、群众满意度、跨部门协同情况”等“实指标”,把“为群众(为企业)办成一件实事”纳入积分考核。建立“复盘三问”,目标对不对、路径顺不顺、责任扛得住,边干边评、当场纠偏。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依规依纪、担当作为但因客观原因未达预期的探索,合理容错,保护干事热情。压实“一把手”领办,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评议”,对久拖不决的事项挂牌督办、限期销号。唯有把制度安排落到场景、把流程节点落到人头、把结果导向落到群众感受,才能让好政策从纸上走到地头,从会场走到工地、车间和农户家里,真正见到变化、见到实效。(作者: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