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莫让“接得快”掩盖“办得实”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8日 四川
近年来,“接诉即办”作为政务服务创新机制在全国各地推行,湖南襄阳、河南林州、安徽东至等地扎实推进接诉即办试点工作,聚焦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诉求清单”变成交给群众的“满意答卷”。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政务热线不热、接诉即办形同虚设等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政务热线设立的初衷,是为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民生诉求有处可诉、有求必应。它不仅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更是检验政务服务效能的“试金石”。一条运转高效的热线,能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就在身边”的温暖,增强对公共服务的信任;能及时发现城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为政策优化提供精准导向;更能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累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然而,当前部分政务热线暴露出的“接得快、办得慢、办不实”问题,正侵蚀着这份信任。究其根源,是服务链条的关键环节出现了“断点”。一方面,“首问责任制”常止步于工单转派,跨部门协同缺乏刚性约束,“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考核体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部分地区对接通率、响应速度的考核权重过高,而对问题解决率的关注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作祟,个别单位将“及时签收”等同于“有效办理”“回复了”等同于“办好了”,用“历史遗留问题”“涉及部门多需要时间”等话术拖延问题解决,就事论事,没有进行问题深层次剖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破解热线服务困境,需以“办得实”为核心。一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政务热线服务群众,就是要真正意义上为群众解决问题,群众的诉求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各级部门应摒弃“唯数据论”“唯速度论”的错误观念,不把工单数量、响应速度当作政绩亮点,而是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尺。二是健全协同办理机制。推行“首接牵头主办+配合协办”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诉求实行“双派单”,明确办理时限和质量标准。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与“接通率”“响应速度”共同纳入考核,对超期未办、虚假反馈的单位作为典型案例通报。三是提高智能应用分析能力。打造智能化处置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诉求自动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频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预警提示。开发“办理进度可视化”模块,让群众实时查询诉求处理状态;建立“未解决诉求库”,对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作者: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