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渔火映华诞 弦歌润民心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8日      四川

 

 

        洞庭波涌连天碧,渔火灯燃映月华。金秋十月的洞庭湖畔,丹桂香气与悠扬乐声交织弥漫,岳阳洞庭渔火季国庆特别活动以 “零负担、高品质” 的姿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奏响了动人的民生乐章。这场绵延六日的免费音乐盛宴,既是洞庭文化基因的当代延续,更是新时代人民幸福图景的生动写照。

       音乐里的文化根脉,在洞庭潮声中愈发清晰。岳阳古称巴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绝唱早已将洞庭山水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此次渔火季的演出阵容巧妙融合了交响乐团与地方民乐手,《洞庭鱼米乡》的悠扬竹笛复刻着湖区先民的劳作节律,改编版《岳阳楼记》配乐以弦乐铺陈出“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意境。民间艺人指尖的琵琶轮指与交响乐队的铜管齐鸣形成奇妙共振,恰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洞庭湖畔的深情相拥。这种“土洋结合” 的编排并非简单拼凑,而是深谙音乐美学的创造性转化——正如民乐的五声音阶与西洋调式的碰撞,恰如洞庭渔火与城市霓虹的交辉,彰显着文化传承的活力。

       旋律中的时代温度,在市民笑容里得到印证。“零负担”的活动定位背后,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进阶思考。不同于商业演出的票价门槛,渔火季将舞台搭建在洞庭岸边的露天广场,让银发老人的摇椅、孩童的风车与青年的荧光棒共同成为音乐会的“特殊听众”。演出曲目精心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红旗颂》的铜管乐如惊雷滚动,唤起老一辈对峥嵘岁月的记忆;流行改编曲《我和我的祖国》以民谣吉他打底,让年轻人在轻吟浅唱中抒发爱国情怀;而《茉莉花》的民乐合奏则成为跨年龄层的情感共鸣点。音乐理论家柯达伊曾说“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场全民共享的盛宴,正是用艺术滋养心灵、凝聚民心的生动实践。

       渔火下的民生图景,是国庆盛典鲜活的注脚。76年风雨兼程,从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到如今的生态保护,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文化繁荣的当下,时代变迁的密码藏在乐声与笑声里。傍晚时分,带着炊香的晚风里飘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卖糖画的匠人跟着节奏轻晃担子,游客举着手机记录下渔火与乐符共舞的瞬间,志愿者为老人递上的热水杯氤氲着暖意。这些细碎的场景,构成了“人民满意”的具象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高雅艺术走出殿堂、融入市井,当国庆庆典接上地气、暖了民心,伟大时代的轮廓便在这样的烟火气中愈发清晰。

       洞庭湖的渔火,照亮了七十六载风雨兼程的路;湖畔的弦歌,奏响了新时代奋发向上的强音。夜幕渐深,最后一个音符随洞庭波消散,渔火却依旧在湖面闪烁。这场音乐盛宴落幕的是演出,延续的是文化生命力与民生幸福感。76 载山河壮阔,无数这样的基层实践正在书写着“国泰民安”的生动篇章。而洞庭湖畔的渔火与弦歌,终将成为新时代最强音中,最温暖、最动人的一抹回响。(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