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县域领跑绘新景 党建赋能启新程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9日 四川
当商务部第三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名单揭晓,湖南以9个县(市、区)的入选数量成为焦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折射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独特价值——它既是城乡融合的纽带,更是共同富裕的基石。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驱动下,县域经济正以商业创新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县域经济: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与“创新场”。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40%以上,承载着53%的人口,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湖南的实践中,醴陵市通过“商业网络+物流网络+数字网络”三网融合,破解了传统商贸流通中城乡差距大、物流成本高的痛点;祁东县依托“中国黄花菜之乡”的产业优势,引进自动化烘干生产线,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30%。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县域经济不是城市经济的“缩小版”,而是通过特色产业、数字赋能和商业创新,构建起更具韧性的经济生态。数据显示,县域公路密度每提升10公里/百平方公里,企业投资意愿增长42%;5G基站覆盖率达80%的县域,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倍。这些数字印证了县域经济作为“创新试验场”的潜力——当城市经济趋于饱和时,县域正成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蓝海”。
商业创新:县域经济的“破局点”与“增长极”。湖南入选的9个县(市、区)中,商业创新呈现三大路径:一是基础设施补短板:全省累计投资4.434亿元,新建或升级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234个、乡镇商贸中心499个,形成“县城-乡镇-村”三级商业网络;二是流通体系提效率:通过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农产品上行周期缩短40%,物流成本下降25%。例如浏阳市构建的“城乡配送共同体”,实现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
三是数字技术赋新能:平江县搭建“电商+直播+物流”一体化平台,培育出12个农产品网红品牌,2024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8亿元。这种“数字基建+产业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县域经济价值链。
党建赋能:县域发展的“红色引擎”与“组织保障”。在县域经济突围中,基层党组织扮演着“总指挥”与“粘合剂”的双重角色。湖南的实践提供了三大启示:首先是组织覆盖强根基:醴陵市在陶瓷产业链上建立“业缘型”党支部,将党组织嵌入产业全链条,实现党建与经济同频共振。这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模式,使党员成为技术攻关、市场开拓的先锋;其次是人才集聚破瓶颈:常宁市通过“项目+人才”捆绑引进模式,吸引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高端团队,攻克了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难题,推动产业从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型。
再次是服务优化促共享:赫山区建立“党员双向报到”机制,2612名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777户,解决农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实际问题。这种“党建+服务”的模式,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站在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县域经济已从“配角”跃升为“主角”,从“领跑”演绎为“常青”。当商业创新的活力与党建引领的定力深度融合,当特色产业的竞争力与数字技术的赋能力同频共振,县域经济必将书写出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是治理体系的升级;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民生福祉的增进。湖南的“领跑”经验,为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