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科技赋能也需坚守群众路线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9日 四川
近年来,“掌上办”“指尖办”等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基层落地生根,借助科技力量打破时空壁垒、简化办事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这无疑是基层治理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偏离治理本质的倾向:将屏幕上的“标准答复”等同于服务到位,把数字平台的“运营数据”视作政绩亮点,却渐渐淡忘了“板凳围坐听诉求”的传统群众工作方法。殊不知,科技从来都只是基层治理的“工具”而非“替代”,唯有守住群众路线的根本,才能让治理效能真正走进百姓心坎里。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优势显而易见。过去,群众办事常常要“多趟跑、反复问”,干部摸排情况也需“挨家挨户记”。如今,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社保缴费、补贴申领,大数据分析可精准预判民生需求、排查风险隐患。这种效率的提升、流程的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群众对便捷服务的迫切期盼。可以说,善用科技工具,能为干部减负、为群众省力,让基层工作更精准、更高效,这是科技赋能的应有之义,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但再智能的科技,也替代不了与群众“面对面”的温度。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群众的诉求从来都不只是“程序性”的事务,更有“情感性”的期盼。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需要的不是屏幕上的“操作指南”,而是手把手的耐心教学;邻里间的矛盾纠纷,靠线上“调解话术”难以化解,唯有坐下来倾听双方心声、疏导情绪才能破冰;偏远村落的群众遇到急难问题,数字平台的“已受理”提示远不如干部上门走访、现场解决更让人安心。“板凳围坐”看似是“笨办法”,却是拉近干群距离的“暖心桥”。那些隔着屏幕的“标准化服务”,或许能应对共性问题,却无法回应个性化需求;那些靠数据堆砌的“民生台账”,或许能反映面上情况,却可能遗漏“角落里”的特殊困难。若只依赖科技手段,基层治理便会失去“烟火气”,甚至出现“数字鸿沟”下的服务盲区。
更需警惕的是,部分干部将科技异化为“材料政绩”的“装饰品”。有的地方热衷搭建数字平台、开发政务APP,却不关心群众会不会用、用得好不好;有的干部满足于在后台“回复诉求”,却不愿下基层“解决问题”;有的地方把数字平台的“点击量”“办结率”当作考核硬指标,却忽视了群众的实际满意度。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本质上是背离了群众路线的初心,把“为群众服务”变成了“为科技背书”。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永远是“让群众满意”,无论手段如何创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丢;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把群众当亲人”的治理温度不能减。若把“掌上办”当成“甩手掌柜”,把“指尖办”变成“脱离群众的借口”,不仅会让科技工具失去价值,更会损害干群关系、动摇治理根基。
事实上,科技工具与传统群众工作方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左右手”。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掌上办”“指尖办”的服务功能,简化操作流程、保留线下窗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一对一”指导,让科技真正“适老”“便民”;另一方面,要把“板凳围坐听诉求”融入日常工作,定期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在拉家常中摸清急难愁盼;主动上门走访特殊家庭,在面对面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畅通线下诉求渠道,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困难能找到人帮。唯有将科技的“高效便捷”与传统方法的“温情贴心”结合起来,才能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但更离不开对群众路线的坚守。少一些对“数字形式”的追逐,多一些对“群众实效”的关注;少一些隔着屏幕的“距离感”,多一些板凳围坐的“亲切感”,让科技始终服务于群众需求,让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焕发新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同步提升,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作者: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