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执数据之“剑” 破监督之“难”
——大数据赋能精准狙击基层“微腐败”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9日 四川
在信息化浪潮奔涌澎湃的新时代,大数据已成为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劲引擎。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制定关于推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的意见,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紧随中央步伐,四川省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全省‘一盘棋’推进大数据监督,探索开展‘嵌入式’数字监督,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数字监督。”为全省纪检监察工作插上科技翅膀指明了方向。将大数据深度融入基层权力监督,正是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最新部署,破解“微腐败”监督难题、提升反腐败治理效能的必然之举。
执数据之“剑”,破监督之“困”。基层“微腐败”虽金额不大,却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动摇执政根基。其点多面广、隐蔽性强,传统监督手段在“熟人社会”中常陷于发现难、查证慢困境。大数据技术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与智能分析能力,成为破局利刃。通过实时抓取、交叉比对民生资金发放、村级“三资”管理、小微工程项目、公权力运行轨迹等核心领域数据,构建精准监督模型。那些伪装的“人情保”、隐蔽的利益输送链条,在数据的聚光灯下无所遁形。实践证明,智慧监督平台的深化应用,能够有效打破数据壁垒,通过模型运算精准锁定可疑线索,显著提升监督穿透力,破解“大海捞针”的监督困境。
聚民心之“力”,固执政之“基”。大数据赋能监督的终极价值,在于切实守护群众利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当每一笔惠农补贴资金流向都清晰可溯,当每一个村级工程项目进程都阳光透明,当每一项小微权力的运行轨迹都被置于数据监督的“聚光灯”下,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便有了坚实保障。四川各地广泛推广应用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平台”、雅安市名山区纪委监委建立的“阳光三资”监管平台等智慧监督手段,有效实现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线上动态监管和公开,正是让监督触角直达群众指尖,让群众成为监督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有力证明。
筑长效之“基”,拓治理之“域”。大数据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常态长效与深化拓展。在精准“狙击”个案、形成震慑的同时,更需着力将技术优势固化为制度效能,推动监督模式从“事后查”向“全程控”、从“被动堵”向“主动防”深刻转变。要深化数据治理,在打破壁垒实现“应联尽联”基础上,强化数据质量管控,确保分析研判的源头活水清澈可靠。要将大数据监督的触角从当前的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小微工程等领域,逐步延伸覆盖至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教育医疗等更广泛的基层治理末梢,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基层公权力数字监督网络。同时,要在建强人才队伍上持续用力,培养一批既懂纪检监察业务又掌握数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智慧监督提供坚实智力支撑。(作者:王晓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