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警惕“套会”变“长会”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9日      四川

 

 

       当前,随着整治形式主义工作不断深入,各级会议在严控规模、提升实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会风会纪持续向好。然而,仍有少数地方和部门穿新鞋走老路虽采用“套会”模式,却以“多会合一之名行长会虚会之实,将多个无关议题强行捆绑、拉长会时,仅背离了精简会议的初衷,更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须高度警惕执行中的变异风险,持续加以防范和整治。

       “多会套开”本是精简会议、提升效率的创新之举,通过整合议题相关、参会人员重叠的会议,压缩会议时间、数量和规模,实现一会多议、议而有决”,从而节约行政成本,为干部松绑减负。然而,若执行失准、边界不清,套会”就容易偏离设计初衷,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少数单位片面追求会议数量下降的账面成绩将主题关联度低、参会对象差异大的会议简单打包,表面上会议数量大幅压减,实际却开成马拉松式长会,导致会议时间冗长、内容庞杂、重点模糊。有基层干部坦言一听是套会,干脆提前备点吃的”,道出此类会议实效不彰、参与度低的现实困境。参会者疲于应付,精力分散,真正需要聚焦推动的工作便会在漫长的议程中被稀释、被拖延。

       “套会”变“长会”背后,是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是考核导向偏差。部分考核过度强调“控量”指标,忽视会议质量和实效,导致一些单位采取以时长换数量方式应付检查,会议效率不升反降。二是工作作风虚浮。少数干部将开会等同于落实,把留痕视作尽责通过拉长议程、扩充内容制造工作充实”的假象,真问题却被一开了之”,实则是懒政怠政的表现。三是监督管理疲软。对会议质量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估,导致套会长开”的形式主义做法未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会议质量反映治理水平,会风建设关系作风形象。防止“套会”变形走样,必须坚持精准施策、标本兼治。要优化考核机制,建立以会议实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会议决策转化率、问题解决率作为重要指标,推动会议从数量控制转向质量提升。要严格会议管理,贯彻一事一议、无关不聚原则,明确议题时长上限,推广无会周”“视频短会等机制,鼓励采用现场办公、专题协调等更务实的方式推动工作,确保会议聚焦实质问题、产出明确成果。要完善监督机制,对会议实施全流程跟踪问效,对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推动营造务实高效的会。要强化干部担当意识,加强履职能力培训,完善一线调研和问题解决机制,将会议实效纳入干部考评内容,对热衷以会代干者及时提醒纠正,树立实干为荣、空谈为耻”的鲜明导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精简会议、改进会风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务实会风带动作风转变,以会议实效助推治理效能提升,真正让广大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去。

(作者:罗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