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以绝笔为炬,照亮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30日 四川
九月的最后一天,当城市街头开始悬挂五星红旗,当校园里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我们却要在国庆的欢腾前驻足——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一天,不是悲伤的终点,而是精神的起点。那些镌刻在历史长卷中的绝笔,如同一簇簇不灭的火种,穿透时空的迷雾,照亮当代中国人前行的道路。
绝笔中的精神密码:高于生命的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夏明翰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写下这二十字绝命诗时,年仅28岁。这位出身名门的革命者,本可继承家族的财富与地位,却选择用鲜血诠释“主义真”的重量。他的绝笔不是悲情的终章,而是信仰的宣言——当个人生命与集体理想碰撞时,真正的革命者选择将生命化作火种。这种精神密码,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中更显深沉。被囚禁于南昌下沙窝监狱时,他戴着镣铐写下:“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位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诅咒黑暗,而是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这种超越生死的乐观主义,恰是共产党人最深层的精神基因——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终将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
绝笔中的家国叙事:小我与大我的交响。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的信中,既有“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柔情,也有“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的担当。这位八路军副参谋长,在给女儿的11封家书中,始终将“国家”置于“小家”之前。当他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时,3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但信中那句“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是时局有变……”却成为跨越时空的家国教科书——真正的爱国者,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派,而是在具体选择中践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选择,在“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中达到极致。长津湖战役中,这位20岁的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战斗姿势,直至被冻成冰雕。在他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发现一张纸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当个人生存与集体荣誉产生冲突时,宋阿毛们用生命给出了答案:个体的消亡可以换来集体的永恒。
绝笔中的时代回响: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烈士绝笔从未成为尘封的往事。2020年抗疫期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坚守一线,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夏明翰“只要主义真”的决绝一脉相承;2021年,戍边战士陈祥榕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牺牲,他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新时代最响亮的青春宣言,延续着左权将军“名将以身殉国家”的精神血脉。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战火纷飞的年代,但烈士绝笔中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某些人沉迷于“躺平”“佛系”时,方志敏笔下“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的愿景,恰是对消极心态的无声鞭策;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时,杨靖宇胃里仅存的棉絮与树皮,提醒着我们: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从来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回望,烈士纪念日的意义愈发清晰:它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方志敏们憧憬的“可爱的中国”逐渐变为现实;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成色;它更是一声号角,催促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当明天的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在晨风中升起,让我们记住:这面旗帜的每一寸红色,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这个国家的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先烈的遗愿。以绝笔为炬,照亮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这,就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