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300元卫生费”撬动基层治理新支点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30日      四川

 

 

       在湘潭市雨湖区桃源路社区的民情日记本里,“300元卫生费”引发的信任危机与治理突围,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这本浸润着油盐酱醋香的纸页,不仅记录着社区书记杨闰萍十六年如一日的足迹,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信任重构"的深层逻辑——当300元从数字符号升华为治理载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卫生费收缴率的起伏,更是一个无物业老旧小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情感联结,将"不信任"转化为"共治力"的生动实践。

       信任缺失的根源往往隐于细节。桃源路社区2024年卫生费收缴率超90%的背后,是居民对业委会"钱交了打水漂"的朴素担忧。这种担忧在2025年集中爆发:当收缴率骤降至不足50%,石姨闭门羹的"砰"响、李满哥要求元旦缴费的"拖延",实质是居民对公共资金使用透明度的不信任。杨闰萍的民情日记本里,"最难收的不是钱,是大家渐渐散掉的心"的顿悟,精准点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痛点——信任赤字比资金缺口更难填补。

       转机始于制度创新的"三把钥匙"。9月17日的居民代表大会上,特邀律师对"卫生费属于业主共同管理资金"的法律阐释,如同第一把钥匙解开法律认知的枷锁;新增的《业委会成员值班表》和《投诉建议渠道一览》,以制度刚性确保"有事不知找谁"的痛点消弭;而每半年公开的收支明细,则用财务透明化重塑信任基石。这些举措不是简单的"收钱工具",而是通过"红黑榜"的奖惩机制、"线上留言二维码"的反馈渠道,将单向管理转化为双向互动。当李满哥站在公示栏前"这个得一直坚持下去"的叮嘱,正是信任重建的萌芽。

       信任重构的深层逻辑在于"共治共管"的制度设计。从石姨揣着300元走进业委会办公室的转变,到邓姨看到打印清晰的半年账目明细后主动缴费的行动,背后是"每一分钱花在哪儿明明白白"的制度保障。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居民角色的转变:曾经抵触的住户成为环境维护者,自发打扫楼道的身影、主动参与的监督员,印证着"共建美好家园"的横幅从墙上走进心里。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设计激活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投诉有渠道、建议有回应、资金有监督,信任自然生长。

       站在基层治理的长镜头前,300元卫生费的收缴风波已化作滋养社区自治的养分。从"最难收的是心"到"心顺了钱就顺",杨闰萍的民情日记本里,写满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密码:制度创新是硬支撑,情感联结是软纽带,而贯穿始终的是"站在居民角度想问题"的初心。当秋风拂过新栽的月季丛,我们不仅看到环境的变化,更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温度——那些写在纸页上的文字,最终化作巷陌间流转的信任暖意,成为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这,正是基层治理最朴素的真理:当制度设计真正回应居民关切,当治理过程真正体现公平透明,300元就能撬动信任重建的支点,让无物业的老旧小区焕发共治新活力。这种"小切口、大治理"的实践,不仅为老旧小区自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更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些浸润着烟火气的民情日记里。(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