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减负增效筑根基 实干担当促发展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4日 四川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10月28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为持续深化作风建设锚定方向,彰显了党中央为基层松绑赋能、激励实干担当的坚定决心。正如蔡奇同志强调,要以常态化长效化整治成效,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筑牢作风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打好这场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持久战。
思想破冰为先,破除政绩观错位“病灶”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思想偏差,尤其是政绩观错位催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会议直指盲目决策、指标加码等突出问题,剑指部分干部“重面子轻里子”“重短期轻长远”的错误倾向。有的地方谋划发展脱离资源禀赋跟风而上,有的为追求数据好看层层加压,最终让“政绩工程”变成“基层包袱”。
根治此弊,首在思想正本清源。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标尺。谋划“十五五”工作更需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摒弃“数字好看”的虚假繁荣,追求“群众认可”的扎实成效,从思想根源上拔除形式主义的“毒瘤”。
精准施策为要,破解基层负担“痛点”
形式主义表现多样,整治需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会议部署的六项纠治任务,涵盖决策、统计、评比、督查等关键领域,堪称基层减负的“精准导航”。“文山会海”消耗基层精力,就弘扬“短实新”文风精简提质;隐形负担层出不穷,就用履职清单和“一表通”划清边界;评比表彰泛滥,就清理规范各类违规评选。
整治成效关键在“实”。统计造假要深挖根源强化制度刚性,杜绝“数据兑水”;督查考核要统筹规范,以“四不两直”替代“材料留痕”,让干部从迎检中解脱。唯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不搞“一刀切”整治、不做“表面化”文章,才能让减负举措真正落地见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
机制长效为基,筑牢持续发力“防线”
整治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常态化长效化是关键。会议明确提出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凸显了制度建设的核心作用。过往经验表明,减负若缺乏长效机制,易出现“松一阵紧一阵”的反复,唯有把整治成果固化为制度规范,才能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
建章立制更要落地执行。要完善一致性评估体系,让减负成效可衡量、可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形式主义问题无所遁形;抓好整改“下半篇文章”,对突出问题跟踪问效、闭环管理。同时要强化“三个区分开来”,为实干者容错纠错,让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各级党组织更要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破解“层层甩锅”,形成上下联动的整治合力。
基层减负的本质,是让干部把时间还给群众、把精力用在实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唯有持续深化形式主义整治,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以精准施策破解突出问题,以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才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实干动力。(国家税务总局巴中市恩阳区税务局 陈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