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耕织时序守仓廪,大国粮安续华章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4日          四川

 

 

       当农业农村部传来“秋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播种过两成半”的捷报,一幅颗粒归仓、耕播有序的丰收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从东北黑土地的玉米归仓到江南水乡的晚稻收割,从西北沃野的麦种入土到黄淮平原的油菜出苗,这些跳动的数字不仅是秋冬农时的生动写照,更是大国粮仓根基稳固的有力佐证,彰显着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坚实底气。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安全从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更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此次秋粮丰收的背后,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精准落地。《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东北平原的高标准农田里,规模化种植让玉米亩产再创新高;长江中下游的智慧稻田中,无人机植保、节水灌溉技术守护着中稻稳产;黄淮海产区即便遭遇秋涝挑战,跨区域调剂的履带式收割机与应急烘干中心也确保了“颗粒归仓”。分区域看,东北西北扫尾、黄淮西南过九成的收获进度,印证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形成了“主产区稳产能、非主产区保自给”的多元保障格局。

       科技赋能让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机,成为大国粮仓的硬核支撑。如今的秋收秋播,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图景。在东北,联合收割机配备的智能测产系统实时统计产量,大数据指导下的精准施肥让大豆单产持续提升;在西北,旱作农业技术破解水资源约束,冬小麦播种实现“一播全苗”;在南方,“一喷多促”技术套餐为晚稻抗逆增产保驾护航,叶面肥与杀虫杀菌剂的科学搭配,实现了“一次作业、多重效应”。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增强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让“靠天吃饭”的古老命题,在科技赋能下有了全新答案。

       抗灾保收的坚韧品格,彰显着大国粮仓的安全韧性。今年黄淮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秋涝,持续阴雨给秋收秋播带来严峻挑战——土壤饱和导致收割机“寸步难行”,湿粮晾晒面临“无场可用”困境,冬小麦播种普遍延后。但从中央到地方的快速响应,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农业农村部48小时内调度24万台收割机驰援灾区,财政部紧急下达4.84亿元救灾资金,地方政府开放公共空间作为临时晾晒场,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推广“以种补晚、以密补晚”技术。正是这种“政策兜底、科技护航、社会协同”的抗灾体系,让秋粮收获依然保持九成以上进度,冬小麦播种稳步推进,彰显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强大韧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粮归仓是对全年辛劳的回报,冬播下地是对来年丰收的期许。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两成半、冬油菜播种七成半的进度,意味着希望的种子已在沃野扎根,为明年夏粮丰收筑牢基础。从《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度护航到高标准农田的硬件支撑,从种业振兴的源头保障到农业机械化的效率提升,大国粮仓的每一块基石都坚如磐石。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书写了粮食安全的奇迹。这份奇迹,源于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源于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源于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守住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体系,就一定能让大国粮仓充盈满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在中华大地上接续书写“大国粮安”的丰收华章。(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