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莫让“门难进”寒了群众心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4日          四川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地乡镇暗访发现,部分政府机关设置严格门禁,外来办事人员需层层登记、多方确认,若要找的人不在便一律拒之门外。这道物理关卡,表面上是为了规范进出管理,实则早已异化为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理墙”,既让群众办事多了阻碍,也让政府形象打了折扣。“门难进”现象并非个例,其背后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安全与服务、管理与民生的平衡难题。

       客观来看,政府设置必要的门禁管理有其合理性。乡镇政府直接面对群众,人员流动复杂,办公区域的安全保障、正常办公秩序的维护都需要基本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基层矛盾多元、突发事件偶发的背景下,规范人员进出流程,既能防范安全风险,也能避免无关人员随意出入影响办公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合理的登记制度、必要的身份核实,本质上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一种体现,不应被全盘否定。

       但凡事过犹不及,当管理异化为“一刀切”的阻隔,“安全门”就成了“隔离门”。部分乡镇将“闲杂人员请勿入内”奉为铁律,甚至把办事的群众也当作“潜在麻烦”,用层层关卡把群众挡在门外。这种做法看似维护了办公秩序,实则违背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上门或许是咨询政策,或许是反映诉求,或许是寻求帮助,这些本就是基层政府的核心职责所在。将群众拒之门外,不仅让群众办事“跑断腿、磨破嘴”,更会寒了群众的心,消解政府公信力,让干群关系渐行渐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容易滋生“官本位”思想,让基层干部逐渐脱离群众,听不到真实声音,最终导致政策制定与群众需求脱节。

       “门难进”现象的滋生,源于多重因素叠加。一方面,基层治理能力存在短板,部分乡镇面对人员管理、安全保障与群众服务的平衡难题时,缺乏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只能选择最简单直接的“封堵”模式;另一方面,责任意识出现偏差,少数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将群众来访视为负担,而非履职尽责的机会,缺乏主动服务的自觉性;此外,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未建立起“安全有序”与“便捷高效”兼顾的准入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接访流程和责任划分,导致门卫只能机械执行相关规定。

       破解“门难进”问题,关键在于找准管理与服务的平衡点,用精细化举措拆除“壁垒”、架起“桥梁”。其一,要优化准入管理制度,摒弃“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对办事群众实行分类管理,简化登记流程,推行“一证登记、快速核验”模式,对确需找相关负责人的群众,建立即时联系机制,避免让群众在门口久等;对双休日、节假日有紧急事务的群众,明确接待渠道和联系方式,杜绝“一律禁止进入”的机械规定。其二,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与服务能力。加强对门卫和接待人员的培训,既要教会规范履职,更引导树立“群众至上”的理念,学会主动问需、耐心引导,让门禁岗位成为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同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明确接访责任,建立“首问负责、即时响应”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办。其三,要健全监督与反馈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意见箱、政务热线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对“进门难”的反映;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倒逼基层政府主动优化服务、破除壁垒。

       政府的“门”,既是安全门,更应是服务门。管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而非将群众拒之门外。基层政府要切实摒弃机械管理思维,回归服务本源,让群众进门不难、办事顺畅,真正让政府大院成为凝聚民心、服务民生的前沿阵地。(作者: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