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从“片长”破局中读懂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5日 四川
临近柑橘成熟季,11月3日下午,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柑橘园里,村党委书记卿官松正通过视频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团队连线。此前,该校席万鹏教授团队在村里布设了几款不同的遮阳防寒膜,通过传回、对比数据,大家一起找出最适合的品类。(11月4日 《四川日报》)
在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一场由柑橘“片长”主导的产业变革,正生动诠释着基层党建如何成为撬动乡村共同富裕的有力杠杆。当九合村党委书记卿官松与西南大学教授团队的视频连线画面定格,当12元/斤的柑橘在电商平台热销,当“一村好”升级为“一片好”的共富图景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硬核担当。
技术赋能,是柑橘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西南大学席万鹏教授团队布设的遮阳防寒膜,从纸袋厚度到透光性的精细考量,再到新品种的科学选用,让传统农业挣脱了“靠天吃饭”的束缚。这种“科研+产业”的合作模式,不仅让九合村的柑橘卖出了好价钱,更催生出“春赏花、夏避暑、秋冬采摘”的全链条业态,带动农家乐生意兴隆。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当地柑橘礼盒在直播电商平台售出超2万份,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这背后,是基层党组织搭建桥梁、链接资源的精准作为,将科研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让“科技兴农”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分片统筹,是破解冷热不均困局的“杀手锏”。曾几何时,花荄镇的三个村子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面貌:联丰村凭借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成为乡村旅游的“香饽饽”;九合村、红武村却因地处偏远,深陷传统农业的“泥潭”。这种“一村独好”的局面,不仅难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更可能加剧城乡差距。关键时刻,柑橘“片长”制度的推出,让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了高效流动。在基层党组织的统筹下,三个村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产业互补、优势共享”的发展格局——联丰村的旅游资源为柑橘采摘引流,九合村、红武村的柑橘产业为乡村旅游提供支撑,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应。这种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发展要素的做法,正是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是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定盘星”。从卿官松书记主动对接科研团队,到“片长”制度的落地实施,再到三个村子实现从“单兵突进”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每一步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资源的整合者,更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正如古语所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党组织把村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外部的资源引进来,把产业的链条建起来,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九合村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破解乡村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更需要精准有效的举措。从安州区花荄镇的柑橘“片长”破局中,我们读懂了党建领航下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实现从“一时好”到“长久好”、从“一村好”到“一片好”的跨越。(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