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擦亮政绩考核这面“镜子”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5日          四川

 

 

       近年来,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探索建立干部政绩观偏差及时发现与纠治机制,以精准考察、联动监督、数字赋能为抓手,规范政绩观防范纠偏协同联动工作流程,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政绩观是面“镜子”,映照着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与责任担当。健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实绩清单”三张清单,聚焦形象工程、数据造假、民生项目缩水等八类突出问题,靶向捕捉政绩观偏差信号。特别是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启动提醒纠治程序,推动干部及时纠正偏差。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坚持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才是最大的政绩。

       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才会舍得投入,才能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融合运用一线考察、巡回蹲点考察、关键节点考察与无任用考察等多种方式,将考察触角延伸至重点项目现场、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覆盖干部履职全场景,构建起知事识人的立体化考察体系。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既检验“德”,又体现“才”,真正使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化平台,搭建干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研判系统,建立“月度跟踪、季度评估、年度总结”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常态化跟踪干部政绩表现。同时,建成干部履职专属信息库,实时采集录入区管干部的日常工作动态、一线履职情况及重要任务完成质量等数据,通过构建干部数字画像,实现对政绩表现的动态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研判,真正把有本事干实事、既有政绩又有政声的干部“考”出来。

       “敬人者人恒敬,爱人者人恒爱之。”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细、从小、从实、从惠入手,一件也不能少。社会的民生痛点、难点,光有顶层设计远远不够,需要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务必树立勇于担当责任意识,沉下身子认真了解民生新需求,提高改善的针对性;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及时把握群众需求,从源头上防止“虚假政绩”。

       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热盼,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发展信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