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城市治理当防“一丑遮百俊”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5日          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一重要论述精准点出城市治理的核心要义。当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已经取得诸多成就,高楼林立的商圈、绿意盎然的公园、便捷高效的交通等,共同勾勒出宜居城市的轮廓。但需警惕的是,城市治理中“一丑遮百俊”的效应愈发明显,一处民生短板、一个管理漏洞,往往会消解大量治理成效。城市治理必须摒弃“重面子轻里子”的误区,以精细之功筑牢治理根基。

       “一丑遮百俊”的背后,是群众对治理温度的敏锐感知。古人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城市治理中的“丑”多是看似微小的民生痛点。或许是背街小巷长期无人清理的垃圾死角,或许是老旧小区常年失修的公共设施,或许是夜间出行时忽明忽暗的照明路灯,这些问题看似无关大局,却直接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城市治理的成效,从来不是靠地标建筑的高度来衡量,而是体现在群众日常出行的顺畅度、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中,若忽视细微处的治理缺位,再宏大的城市规划也会失去温度。

       “一丑遮百俊”的蔓延,源于治理中“抓大放小”的思维惯性。部分治理者热衷于推进显眼的形象工程,却对隐蔽的民生短板视而不见,认为小问题不会影响城市整体形象。这种认知显然脱离实际。群众评判城市治理的好坏,往往依据身边事。治理中的小疏漏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成群众的不满情绪。那些被忽视的“丑点”,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不仅破坏群众的生活体验,还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只有打破“重显绩轻潜绩”的思维,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才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

       破解“一丑遮百俊”困局,需以精细治理补齐民生短板。要立足群众需求,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并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同时要健全反馈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群众的意见能快速传递、有效落实。治理者要拿出“绣花”般的耐心,从修补一块地砖、疏通一段管道等小事做起,用一个个“小改善”积累成治理的“大成效”。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城市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运动式整治只能“治标”,而制度化建设才能“治本”。要将精细化治理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的全流程,在城市规划时预留民生空间,在建设中严控工程质量,在管理中完善长效机制。通过明确责任分工,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真空”的现象;还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城市问题的精准定位和高效处置。唯有形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治理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丑点”的反复出现。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民。“一丑遮百俊”的警示,本质上是对治理初心的提醒。城市治理者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摒弃浮躁心态,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打磨治理细节。如此,才能让城市的每一处都充满温度,让治理成效真正被群众认可,建设出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宜居之城。(作者:郑鑫)